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有一些古老的偏方容易被人們忘記,這些方法雖然不如現代醫學設備來說快一些,但其功效仍是相當可觀的。甘遂大黃湯就是其中的一種。甘遂大黃湯是一種偏方,主治:婦人產后,水與血結于血室,少腹滿如敦狀;及男女膨脹、癃閉、淋毒,小腹滿痛者。經水不調,男女癃閉,小腹滿痛者;淋毒沉滯,梅淋小腹滿痛不可忍,尿膿血者。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常用的甘遂大黃湯治療。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婦人產后,水與血結于血室,少腹滿如敦狀;及男女膨脹、癃閉、淋毒,小腹滿痛者。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膨脹,瘀血內阻,水氣內停,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脅腹攻痛,大便難,小便澀,口不渴,舌暗苔白者。甘遂大黃湯由大黃4兩,甘遂2兩,阿膠2兩組成。出處: 《金匱》卷下。
甘遂大黃湯用于治療經水不調,男女癃閉,小腹滿痛者;淋毒沉滯,梅淋小腹滿痛不可忍,尿膿血者。膨脹,瘀血內阻,水氣內停,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脅腹攻痛,大便難,小便澀,口不渴,舌暗苔白者。其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關于甘遂大黃湯各家論述:
1.《金匱要略心典》:敦,音對。按《周禮》注:槃以盛血,敦以盛食,蓋古器也。少腹滿如敦狀者,言少腹有形高起,如敦之狀,與《內經》脅下大如覆杯之文略同。小便難,病不獨在血矣;不渴,知非上焦氣熱不化;生后即產后,產后得此,乃是水血并結,而病屬下焦也。故以大黃下血,甘遂逐水,加阿膠者,所以去瘀濁而兼安養也。
2.《金匱要略方義》:方中以大黃破血攻瘀;甘遂攻逐水邪。蓋產后多虛,易傷陰血,純用破逐之劑,恐重傷陰血,故佐以阿膠益陰養血,使攻邪而不傷正。
《古方便覽》載:一僧,年28歲,患淋瀝數年,時出膿血,或如米泔水,大便下利,有時閉結,若下利時,淋瀝稍安,閉結則甚。余診,小腹滿如敦狀,按之則莖中引痛,乃作此方使欲之,大小便利后,病頓除,數日痊愈。本方是一張不常用方,我國的歷代經方家對此論述和使用的不多,而日本醫家們的經驗為本方在今天的廣泛應用無疑提供了可貴的思路。本方證的“少腹滿如敦狀”,表現為小腹膨滿,按之軟,但無空虛之感,也不似抵當湯之硬滿。同時多伴小便不利。或少腹痛,堅滿拒按。凡體格較壯實(呈現陽熱體質者),出現少腹滿或痛,小便不利、大便閉塞者,無論男女均可酌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