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藥又名末藥,天然沒藥呈不規則顆粒性團塊,大小不一,大者直徑長達6cm以上。主治胸腹瘀痛、痛經、經閉、癥瘕、跌打損傷、癰腫瘡瘍、腸癰、目赤腫痛。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等功效。那么,沒藥的副作用有哪些?
沒藥的副作用
(一)傳統文獻
《本草綱目》:無毒。
(二)臨床觀察
由于沒藥所含之樹脂有明顯的消化道反應,內服只宜小劑量或外用。在常規劑量3g以內水煎服即可有不適反應。劑量大于3g,水煎服,常有惡心反應。研末吞服后,胃不舒、胃痛的反應更大。乳香和沒藥都不宜長期服用和大劑量服用。
使用禁忌
過敏反應:少數人服后會出現過敏性皮疹、面紅、發熱、惡寒。
未經炮制:內服未經炮制或炮制不當的沒藥,可引起胸悶、煩躁、嘔吐、腹痛、腹瀉。沒藥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
用藥不當:沒藥活血祛瘀之力大,孕婦忌服,癰疽已潰者、腹痛而無瘀血者、血虛無瘀者均不宜服用。
沒藥的功效與作用
1、東垣云,沒藥在治瘡散血之科。此藥推陳致新,故能破宿血,消腫止痛,為瘡家奇藥也。《醫學入門》
2、沒藥,大概通滯血,打撲損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滯則氣壅凝,氣壅凝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凡打撲著肌肉須腫脹者,經絡傷,氣血不行,壅凝,故如是。《本草衍義》
3、沒藥主打撲損,心腹血瘀,傷折跌損,筋骨瘀痛,金刃所損,痛不可忍,皆以酒投飲之。《藥性論》
4、沒藥味苦平無毒。然平應作辛,氣應微寒。凡惡瘡痔漏,皆因血熱瘀滯而成,外受金刃及杖傷作瘡,亦皆血肉受病。血肉傷則瘀而發熱作痛,此藥苦能泄,辛能散,寒能除熱。水屬陰,血亦屬陰,以類相從,故能入血分,散瘀血,治血熱諸瘡及卒然下血證也。肝經血熱,則目為亦痛、膚翳,散肝經之血熱,則目病除矣。《本草經》
5、沒藥治心膽虛,肝血不足。(王好古)
6、沒藥主破血止痛。療杖瘡、諸惡瘡、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暈痛膚赤。《開寶本草》
7、沒藥久服舒筋膜,通血脈,固齒牙,長須發。《本草述》
8、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藥每每相兼而用。《本草綱目》
9、沒藥破癥結宿血,消腫毒。《日華子本草》
10、沒藥主折傷馬墜,推陳置新,能生好血,研爛,以熱酒調服。墮胎.心腹俱痛及野雞漏痔、產后血氣痛,并宜丸、散中服。《海藥本草》
11、沒藥散血消腫,定痛生肌。《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