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主產于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干后打下種子。種子呈圓球形,直徑1.1~2.5毫米,較黃芥子為大。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光滑。
在擴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紋及一暗色小點狀的種臍。種皮脆薄易壓碎,剝去后有薄膜狀的胚乳粘著于種皮內表面。胚黃白色,袖質,二子葉相疊,并于中脈處折起呈馬鞍狀,胚根亦折轉而藏于其間。氣無,味先覺油樣而后微酸,繼感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白、純凈者為佳。
白芥子中含有能致泄的酸,這種酸是它與水接觸后釋放出硫化氫而產生的,大劑量的白芥子會一起硫化物中毒和紫紺等。由于白芥子的藥性比黑芥子溫和,且在中醫臨床上沿用多年,所用的生藥計量也較固定,均被認為是安全的,所以國內尚未見有關毒性的報道。
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堿、芥子酶、脂肪、蛋白質及粘液質。白芥子甙經芥子酶水解,產生異硫氰酸對羥基芐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堿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堿經堿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膽堿。功能主治溫肺化痰,利氣,散結消腫。常用于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等。
總而言之,白芥子含有微量的毒性元素,但是卻在醫療過程中并未有引起中毒的現象;但我們都知道用于醫療的藥物都應適量,否則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