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的民間傳說
一、
春秋時期,鄭國國王的兒子,年5歲,天資聰慧,能辨忠識奸,深得國王厚愛。但這位王子卻體質嬌弱,時不時生病,宮中太醫屢治不效。后國王張榜遍求補益之藥,并懸以重賞。一時間,各地獻寶薦醫者絡繹不絕,但所用皆為參類補藥,卻并未奏效。一天,一位白發老者揭榜獻藥,聲稱非為懸賞,而實為王子貴體、國家大計著想。國王對老者說:“爾誠心可鑒,然若藥不靈驗,怕有欺上之罪吧。”老者呵呵笑道:“王子貴體稚嫩,難受峻補之藥,需漸進徐圖之。吾有一藥,服百日必能見效。”于是,王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獻的這種細長條狀、黃白色的草根。三個月后,果見形體豐滿,病恙不染。此時,國王始信老者所言,大喜之余,晉封王子為太子,又急尋老者以封賞,但老者已行蹤難覓。國王問老者所獻之藥何名,眾皆搖頭不知。近臣諫曰:藥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于是,“太子參”的美名就由此傳開了。
二、
相傳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為出版《本草綱目》日夜兼程趕赴金陵(今南京)后,住進一家客店。入夜后聽得鄰壁房間有婦女呻吟聲,于是便問店小二:“鄰壁何人患痛呻吟?”店小二回答:“是賤內患痛難受呻吟,已有幾天了!”“有病為何不去求醫?”李時珍困惑不解。店小二解釋說:“先生有所不知,我們雖然在國都開店,但賺來的錢還不夠買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鹽,哪還有……”。 李時珍聽后十分同情,便起身隨店小二進入內房。李時珍一邊為店小二的妻子把脈,一邊詢問:“近來她飲食如何?”店小二說:“好幾天沒米下鍋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干,我們是靠孩子挖來野菜充饑的。”李時珍走過去,拿起籃中野菜根仔細看起來,并從其中拈了一株野菜根,放進口中。然后他對店小二說:“這是一種中草藥,可治你妻子的病,是從哪里采來的?”店小二說:“城外,紫金山上!”李時珍忙隨手掏出一錠銀子說:“給!天明以后去集市上買點來,把此藥先煎給你妻子服用,服后便會好轉的。”店小二聞言,感動得雙膝跪地,連聲道謝!
翌日,店小二的妻子服了藥,病果然痊愈。小二把李時珍帶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只見那里綠茵如毯,到處都是這種草藥。
因為這種藥草長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所以就把它取名為“太子參”,但李時珍害怕此藥聲張出去大家都來太子墓地采挖,觸犯王法,因此沒敢把“太子參”寫進《本草綱目》里,此事成為他終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