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益母草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
【功 效】:活血,祛瘀,調經,消水。
【主 治】:治月經不調胎漏難產,胞衣不下,產后血暈,痰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癰腫瘡瘍。
【性味歸經】:辛苦,涼。①《本草拾遺》: "寒。"②《本草蒙簽》: "味辛甘,氣微溫,無毒。" ③《綱目》: "味辛微營,無毒。"④《本草正》: "昧微苦、微宰、微寒,性滑。"
人心包、肝經。①《本草匯言》: "手、足顧陰經。"②《藥品化義》: "入肝、脾、包絡三經。"③《本草再新》: "人心、脾、腎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錢;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用藥忌宜】:陰虛血少者忌服。①《經效產寶》:"忌鐵器。"②《本草正》:"血熱、血滯及胎產艱澀者宜之;若血氣素虛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
【處方名】:益母草、坤草、制益母草、酒益母草
處方中寫益母草、坤草均指生益母草。為原藥材曬干切段入藥者。
制益母草為益母草切段后拌入酒、醋、鹽、生姜等,然后蒸透入藥者。
酒益母草為益母草切段后,用黃酒淋灑,悶透,用文火微炒(或蒸),然后入藥者。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夏季生長茂盛而花未全開時,割取地上部分,曬干。在花盛開或果實成熟時采收看,品質較次。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洗凈,潤透,切段,曬干。
【生藥材鑒定】:干燥全草呈黃綠色,莖方而直,上端多分枝,有縱溝,密被茸毛,棱及節上更密。質輕而韌,斷面中心有白色髓部。葉交互對生于節上,邊緣有稀疏的據齒,上面深綠色,背面色較淺,兩面均有細毛茸;多皺縮破碎;質薄而脆。有的在葉腋部可見紫紅色皺縮小花;或有少數小堅果。有青草氣,味甘微苦。以莖綱、質撤、色綠、無雜質看為佳。全國大部地區均產。尚有下列同屬植物亦作益母草入藥。①白花益母草花冠白色,其他與前種相同。② 細葉益母草最上部的葉為3全裂或深裂,花冠較大,長18~23毫米,下唇比上唇短,花冠外面的長絨毛較密。3土耳其益母草L..花序上葉片長圓狀菱形,3 裂;花序頂端毛茸致密,苞片及尊筒均被緊貼的毛茸,花淡紅色,長9~10毫米,上唇密被灰白色長柔毛。小堅果頂端被白色短柔毛。益母草的幼株稱童子益母草,功用相同。顯微鑒定: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波狀彎曲;非腺毛多數,1(-2)細胞,圓錐狀,長36-110μm,表面有疣狀突起,基部周圍有4-8個表皮細胞呈放射狀排列;腺毛頭部1-4細胞,直徑20-24μm,柄單細胞。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非腺毛較多,常為2細胞,偶見1或3細胞,長5 -299μm,表面有疣狀突起;腺毛較上表皮略小,直徑17-20μm;腺鱗頭部8細胞,類球形,直徑32-50μm;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3-5個。葉肉細胞含細小草酸鈣針晶及簇晶。
【中藥化學成分】:細葉益母草含益母草堿(Leonurine)、水蘇堿(Staehydrine)、益母草定 (Leonuridine)、益母草寧(Leonu-rinine)等多種生物堿、苯甲酸、多量氯化鉀、月桂酸 (Lau-r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油酸、圖醇、維生索A、蕪香貳等黃酮類☆n。又含精氨酸、4-服基-l-丁醇(4-Gua-nidinoo-1-butanol)、4-服基 -丁酸(4-Guanidino- butyricacid)、水蘇糖(Staehyose)。 全草含益母草堿(leonurine)約0.05%,開花初期該成分僅含微量,而開花期中逐漸增高。另含水蘇堿(stachydrine)、益母草堿甲和乙,益母草堿甲為益母草堿的亞硝酸鹽(leonurine nitrite)。此外,含蕓香甙和延胡索酸。另報道地上部分含有勞丹烷(labdan)型二萜化合物益母草素(leosibirin)、益母草素(isoleosi-birin)及益母草琴素(leosibiricin)。花含益母草亭堿(leonurid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