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的食療作用
久服去臭氣、通神明。功能是歸五臟,除風邪寒熱,傷寒頭痛鼻塞,咳逆氣喘,止嘔吐,去痰下氣,去水腫氣脹,治時令外感咳嗽。合半夏能治胃脘部急痛。加入杏仁煎,治急痛氣實,心胸擁膈冷熱氣。搗爛取汁和蜜服,治中暑嘔吐不能下食。散煩悶,開胃。把生姜汁煎服,下一切結食,沖胸膈惡氣,特效,還能破血調中,去冷氣。
汁
功效主治
解藥毒,除惡熱,治痰喘脹滿,寒痢腹痛,轉筋胸悶,去胸中臭氣,狐臭,殺腹內寄生蟲。開胃健脾,散風寒,解菌覃等各種菌毒。姜生用時,能發散,熟用時和中,能解吃野禽中毒而致的咽喉腫痛。點入眼中可以治紅眼病。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疼痛處,治療效果極為好。
發明與傳說
李時珍說,俗話說:“上床蘿卜,下床姜”,說的就是姜能開胃,蘿卜能消食。姜味辣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吃熟吃,或同醋、醬、糟、鹽、蜜煎后調和,無所不宜。既可作蔬菜、調料,又可入藥作果脯,用途極為廣泛。只要是早上外出或者走山路,都宜含一塊生姜。
姜皮
性味
昧辛,性涼,無毒。
功效主治
可以消浮腫,如腹脹、腹腔內的痞塊,調和脾胃,去眼球上的白膜。
葉
性味
味辛,性溫,無毒。
功效主治
主治吃魚導致的結石,搗汁飲用即消。
附方
治產后肉線:有一個婦女產后用了力,導致肉線裂出三四尺,一觸疼痛連心,不堪忍受。有一個道士叫人買來老姜三斤,連皮搗爛,倒入二斤麻油攔勻炒干。先將消過毒的絹五尺,折成方后叫人輕輕盛起肉線,使肉線曲成三團放入產戶。再用絹袋盛姜,就近熏,姜袋冷了就換。熏了一天一夜,肉線就收縮了大半,兩天便痊愈了。據說這是魏夫人秘傳的怪病方但不能讓肉線斷了,否則,就成了不治之癥。
脈溢怪癥,一人毛竅節次血出不止,此脹如鼓,不久目、鼻、口被氣脹用生姜,姜汁和水各半盞服用。即愈,出自夏子益的《奇疾書》。
一、體質偏寒者
體質偏寒者通常會有平常怕冷、手足發涼、吃冷食后易腹瀉等癥狀,這些人很適合多吃姜,因為姜性溫,可以用來溫中驅寒。
姜性偏溫熱,還可以調矯食物的寒性,比如人們吃螃蟹時,往往要搭配些姜末做佐料,這就是因為螃蟹性寒味腥,而姜即可中和寒性,又可消除腥膻,能夠防止寒傷脾胃,避免消化不良。同樣的道理,身有寒癥之人,應該常常吃些姜來調矯體內的寒涼。
另外,姜可壯陽,所以許多男性朋友們特別喜歡吃姜,至于說效果怎么樣,那要試過才知道。自古的確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之說。
二、胃寒者
胃寒者如有喜食熱飲、干嘔清水等癥狀的人食用生姜比較合適。尤其是夏天,人們好涼,經常吃些冷飲和涼性的水果,造成寒涼侵胃,這時及時喝點姜糖水,將有助于驅逐體內風寒。
從五色上講,姜屬于黃色食物。黃色屬土,按照中醫五行的理論,它是入脾胃的,能夠健脾胃,助消化。如果胃不好,可以每天早上用生姜水沖個雞蛋空腹喝下,既能散掉胃中的的寒氣,還能夠提供給腸胃溫和的滋養。
姜還可以止嘔。其實我們生活中常常就用到它的止嘔功效,比如沿海地區的漁民出海時嘴里常常嚼著糖或鹽腌制生姜,有暈車毛病的人,在乘車前喝些姜水,在乘車途中含幾片姜,都是為了抑制暈船暈車造成的嘔吐。
三、食欲不振者
俗話說:“飯不香,吃生姜”,當吃飯不香或飯量減少時,可以吃上幾片姜或者在菜里放上一點嫩姜,都能改善食欲,增加飯量。
四、風寒感冒患者
姜在受寒的情況下作為食療應用。如果在外面淋了雨,或者受了風寒,回到家就會喝上一碗熱乎乎姜湯,身體就會有所改善。為什么姜湯能夠抵御風寒,治療風寒感冒呢?姜是走表的,它性溫味辛,可以散寒發汗,疏通因受風邪寒邪侵入而阻滯的氣機,所以風寒感冒可以用生姜,再加些紅糖趁熱服用,不一會就有一股熱流流遍全身,體內的風寒往往能夠得汗而解。
夏季吃生姜能治四種病
炎炎夏日,許多家庭和辦公室都開著空調,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常會表現為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癥狀。中醫學認為,生姜具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解毒三大功效。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姜湯,可有效防治“空調病”。
腹痛、吐瀉:
肚臍是人體對外界抵抗力最薄弱的部位,加上夏季人的胃酸和消化液的分泌減少,抵抗細菌的能力減弱,在有空調的場所容易受冷熱的刺激引起胃腸功能的紊亂,導致致病菌的入侵,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系統疾病。適當吃些生姜或者喝些姜湯,能起到防治作用。科學家研究發現,生姜能起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對抗擊沙門氏菌效果明顯。
傷風感冒:
經常處在空調環境中,由于室內室外溫差太大,很容易外感風寒。如果能及時吃上幾片生姜或者喝上一碗紅糖姜湯,將有助于驅寒解表,或者用姜湯(加點鹽、醋)泡足亦可收到很好的療效。
腰肩疼痛:
盛夏酷暑,在空調房里呆久了,肩膀和腰背易遭受風寒濕等病邪的侵襲,特別是老人容易引發肩周炎,遇到這種情況,可燒制一些熱姜湯,先在熱姜湯里加少許鹽和醋,然后用毛巾浸水擰干,敷于患處,反復數次。此法能使肌肉由張變弛、舒筋活血,可大大緩解疼痛。 生姜----男子不可百日無姜
按中醫理論,生姜是助陽之品,自古以來中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之語。宋代詩人蘇軾在《東坡雜記》中記述杭州錢塘凈慈寺80多歲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傳說白娘子盜仙草救許仙,此仙草就是生姜芽。生姜還有個別名叫“還魂草”,而姜湯也叫“還魂湯”。
姜含有揮發性姜油酮和姜油酚,具有活血、祛寒、除濕、發汗等功能,此外還有健胃止嘔、辟腥臭、消水腫之功效。故醫家和民諺稱“家備小姜,小病不慌”,還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說法。
姜的營養成分和蔥蒜相似,同樣含有蛋白質、糖類、維生素等物質,并含有植物抗菌素,其殺菌作用不亞于蔥和蒜。生姜還含有較多的揮發油,可以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防止肝臟和血清膽固醇的蓄積。用生姜、紅糖熬制的姜湯可活血驅寒,防治感冒,自古就是風寒感冒的食療良藥。外出旅游,出發前口嚼生姜服下、或貼一片在肚臍上,也可以放在鼻旁嗅聞,有防暈車暈船之效。故民間有“出門帶塊姜,時時保健康”的說法。
曾有一位手術中發現全身淋巴系統已有癌細胞轉移、接受化療的患者,由于發生條件反射性嘔吐,每個化療周期、體重都要減輕2~3千克,健康受到嚴重損害。經過采用臨床營養支持、調理患者飲食,每天上午接受化療前不強制病人進食,而讓他口含一片薄姜,利用鮮姜止嘔和溫中散寒的作用。下午四時,趁化療藥物的毒性高潮期已過,分多次、少量進餐,以保證患者獲得足夠的熱能和營養補充。在歷時一年的治療中,患者體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增加了十公斤。免疫功能的增強,使得患者的生命又延續了五年之久。在這里生姜的作用功不可沒。
應當注意的是腐爛的生姜中含有毒物質黃樟素、其對肝臟有劇毒,所以一旦發現生姜腐爛就一定不能食用。 注意事項:秋不食姜,夜不食姜。
膽石癥
取大咸梅一個加上少量的姜汁沖熱茶服用,輕者每日二至三回,重者再取五兩的老姜和2公升的水熬成湯,用來擦拭患部后貼上由(由姜、面粉、馬鈴薯制成的)姜膏更具效果。
把毛巾放在臉盆內和生姜、醋一齊煮,待醋燒開后取毛巾揉胸部及背部,必要時用紗布將毛巾捆在胸部敷著,但不能綁得太緊。(注意:姜和醋的比例為一比六)。
腫皰
膿瘡時,取磨碎的馬鈴薯和少許姜汁混合成泥狀貼在患部即可消腫,但三歲以下的嬰兒皮膚較敏感不可使用此藥。
腺病質
患者青白色腺病質的兒童只要用熱姜湯擦拭身體即可改善膚色,此法大人也可以使用。
麻疹
取一湯匙量的蘿卜汁、姜汁一、二滴,少許的鹽和砂糖加五倍的溫開水攪拌服用。上述數量是一日份可分三次服用,可以幫助發疹。上述藥方是一歲乳兒的份量,若是五歲份量可以加倍,十歲者可加至四倍,視年齡斟酌之。
慢性腸炎
將老姜片置于袋內煎熬成湯,然后用姜湯坐浴(只限下半身),每次十分鐘,如此可以暖和全身,促進血液循環的暢通,不但可治慢性腸炎對于肚子常出毛病的人也是一大福音,再者,以蘿葡的干葉煎熬而成的汁液加上姜汁來坐浴效果更佳。
風濕癥
用姜汁敷上患部后,貼上(由姜、面粉、馬鈴薯)制成的姜膏,然后用姜油擦拭患部效果更佳。
痛風
病風時,取煎熬蘿卜葉的汁和姜汁混合,然后用來擦拭患部如此可以減輕痛苦。
胃下垂及胃弛緩
胃弛緩即胃壁肌肉松弛、消化系統不良、食欲不振,經常會有打呃(嗝)、嘔心癥狀、假使得了此癥可取二兩的姜,加三錢的蒼術加以煎熬服用,上述份量是一日份。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大夫開藥方。”“常吃生姜,不怕風霜。”生活中的姜除用作調味劑、小食品外,在美容、保健方面也顯示出它獨特的風味和魅力。
生發防脫發
用生姜濃縮萃取液或者直接用生姜涂抹頭發,其中的姜辣素、姜烯油等成分,可以使頭部皮膚血液循環正常化,促進頭皮新陳代謝,活化毛囊組織,有效地防止脫發、白發,刺激新發生長,并可抑制頭皮癢,強化發根。有人用生姜直接涂抹頭部斑禿患處,連續幾天,禿發處可生出新發。[7]
含生姜成分的洗發水,有清潔頭皮、祛除頭屑、防治脫發等功效。特別在冬天,用來洗頭并配合頭皮按摩,感覺輕松暖和。而用生姜或干姜煮水泡腳,全身氣血通暢,溫暖舒暢。
美容防衰老
生姜含一種類似水楊酸的化合物,相當于血液的稀釋劑和抗凝劑,對降血脂、降血壓、預防心肌梗塞有特殊作用。因此,生姜可防衰老。
明朝《奇效良方》中載藥方說:“一斤生姜半斤棗,二兩白鹽三兩草(甘草),丁香沉香各半兩,八兩茴香一處搗,蒸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藥省似寶,每天清晨飲一杯,一世容顏長不老。”姜辣素有很強對抗脂褐素的作用,生姜切片或切絲,在沸水中浸泡10分鐘后,加蜂蜜調勻,每天一杯,可明顯減少老年斑。也可以將生姜切碎拌少量的鹽長期食用,袪斑效果也不錯。
生姜辣素對心臟、心血管有刺激作用,可以加速血液流動,促使排汗,帶走體內多余的熱量,具有排毒、養顏、減肥的作用。以香醋浸姜制成的保健醋,酸中帶姜香,飯前用能開胃,助消化,軟化血管,所以受到許多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