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學成分:主含水硫酸銅(CuSO4·5H2O)。
2.藥理作用:本品內服后能刺激胃壁神經,引起反射性嘔吐,并能促進膽汁分泌;外用與蛋白質結合,生成不溶性蛋白質化合物而沉淀,故對膽礬濃溶液對局部黏膜具有腐蝕,可退翳。另對化膿性球菌,腸道傷寒、副傷寒、痢疾桿菌和沙門氏菌等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用膽礬、磁石、丹砂、白礬、雄黃各30g,用升華法煅燒72小時,外用治療各種皮膚腫瘤16例,其中治愈10例,好轉6例(藥學通報,1984,6:328);用膽礬、藤黃、朱砂各等份,研末,醋調涂,治療瘡癰初起,療效顯著(四川中醫,1985,3:33)。
4.不良反應:膽礬是多親和性毒物,可作用于全身各系統。對口腔、胃腸道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局部黏膜充血、水腫、潰瘍;對心、肝、腎有直接的性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很強的親和力;還能引起溶血性貧血。中毒主要表現為口中有金屬澀味,咽干,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吐出物或排泄物呈藍綠色,頭暈頭痛,眼花,乏力,面色蒼黃,黃疸,血壓下降,心動過速,呼吸困難,少尿或無尿,多因腎功能衰竭而死亡。中毒原因主要是內服超量或誤服。救治方法:立即洗胃,導瀉;解毒劑首選依地酸二鈉鈣,或口服,或肌注,或靜脈注射。若酸中毒可補充碳酸氫鈉溶液;有溶血現象時,可用氫化可的松,必要時輸新鮮血液及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