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蘗米(《別錄》),谷蘗(《澹寮方》),稻蘗(《綱目》),稻芽(《中藥材手冊》)。
【藥材類別】:果實/種子類
【性味】:味甘、平。
①《綱目》:甘,溫,無毒。
②《本草經疏》:味苦,無毒。
【歸經】:入脾、胃經。
①《本草匯言》:通入脾、胃二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經。
【入藥部分】:為禾本科植物稻的穎果經發芽而成。
【產地和分布】:全國多數地方均可生產,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主產南方各省區。
【形態特征】:果實呈稍扁的長橢圓形,兩端略尖,長6-9mm,寬約3mm。外種堅硬,表面黃色,具短細毛,有脈5條。基部有白色線形的漿片2 枚,長約2mm,淡黃色,膜質,由一側的漿片內伸出淡黃色彎曲的初生根。內釋薄膜狀,光滑,黃白色,內藏果實,質堅,斷面白色,有粉性。氣無,味微甜。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大劑量30g;或研末。
【注意事項】:《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胃下垂者忌用。
【谷芽的功效與作用】: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主食品店積停滯;脹滿泄瀉;脾虛少食;腳氣浮腫。用于食積不消,腹脹口臭,脾胃虛弱,不饑食少。炒谷芽偏于消食,用于不饑食少。焦谷芽善化積滯,用于積滯不消。
①《綱目》:快脾開胃,下氣和中,消食化積。
②《食物本草會纂》:除煩消食。
③《中藥材手冊》:治脾虛,心胃痛,脹滿,熱毒下痢,煩渴,消瘦。
【附方】:
①啟脾進食:谷蘗四兩,為末,入姜汁、鹽少許,和作餅,焙干;入炙甘草、砂仁、白術(麩炒)各一兩。為末,白湯點服之,或丸服。(《澹寮方》谷神丸)
②脾胃虛弱泄瀉:茯苓、芡實、建曲、查肉、扁豆、澤瀉、谷芽、甘草。(《麻疹集成》健脾止瀉湯)
③消食,健脾,開胃,和中,生津液,益元氣。治病后脾土不健者:谷芽蒸露,用以代茶。(《中國醫學大辭典》谷芽露)
④啟脾進食:谷芽120g,為末,入姜汁、鹽少許,和作餅烘干;入炙甘草、砂仁、白術(麩炒)各30g。為末,白湯點服之,或丸服。方中谷芽消食健脾,為君藥。谷神丸(《金匱要略》)
⑤外感風滯方(《中藥臨床應用》)治小兒外感風滯,有嘔吐,發熱者:谷芽15g,藿香6g,蟬蛻、防風各4.5g,云苓9g,蘇梗15g,薄荷(后下)3g,川連2.1g。水煎服。方中谷芽消食健脾,為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