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炮制方法】南朝宋有醋磨(《雷公》)。宋代有醋煮(《局方》)、醋炒(《婦人》)、煨制(《圣惠方》)、酒磨(《證類》)、酒炒(《婦人》)、酒醋制(《證類》)、慢火炮(《寶產》)、巴豆制(《濟生方》)、麻油煎制(《朱氏》)。元代有醋炙(《瑞竹》)、醋浸(《寶鑒》)、酒洗(《丹溪》)。明代有醋煨、紙煨(《濟陰》),面煨(《普濟方》),虻蟲制(《奇效》)。清代有羊血拌炒或雞血拌炒(《逢原》)、蒸熟炮法(《害利》)。此時,其炮制方法已達20余種。
【現代炮制方法】
1.莪術: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檔,浸泡2~4小時,洗凈,潤透,切薄片;或浸泡洗凈后置蒸籠內蒸至上氣,趁熱切薄片,干燥,篩去灰屑。
2.醋莪術:取凈莪術置制藥鍋內,加米醋及適量凈水浸沒,用文火煮至醋汁被吸盡,內無白心時,取出,稍晾,切厚片,干燥。莪術每100kg用米醋20kg。
【飲片性狀】莪術為類圓形或橢圓形薄片,表面黃綠色或棕褐色,具灰黃色的環紋(內皮層)及眾多散在的筋脈小點(點狀維管束),邊緣角質樣,有光澤。周邊灰黃色或棕黃色。氣微香,味微苦而辛。醋莪術,形如莪術,片厚,色澤較黯,淡黃色偶有焦斑。角質狀,具蠟樣光澤,質堅脆,略有醋氣。
【質量標準】莪術總灰分不得過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0%。浸出物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7.0%,含揮發油不得少于1.5%(ml/g)。莪術飲片含揮發油不得少于1.0%(ml/g)。
【炮制目的】莪術味辛、苦,性溫。歸肝經、脾經。具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的功能。用于癥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早期官頸癌。
生莪術行氣消積力強,多用于食積胃痛,瘀積腹痛。醋莪術重在入肝經血分,增強破血消癥作用,多用于瘀滯經閉,脅下癥瘕痞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