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醫生”是一個被戴上了光環的職業,如果家里有親戚是醫生,或者同學、朋友在醫院工作,就像是撿到寶似的。然而《中國醫生執業狀況白皮書》里的數據顯示,2014年,有64.48%的醫生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從醫,僅有15.69%的醫生希望子女從醫。相比其他數據,小編覺得這組數據更加直白地說明了醫生對自己職業的滿意度。
(醫生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報考醫學院?;驈尼t)
加班是醫生們的家常便飯
常常聽到患者們這樣抱怨,“在醫院掛號排隊等了大半天,好不容易看到醫生,說了兩三句話就出來了”。但其實,大部分的醫生都是在超負荷運轉。2014 年調研統計結果顯示:52.72%的醫生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在40-60 小時;32.69%的醫生在60 小時以上,相當于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以上;能夠按時下班的醫生只有14.43%。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說,“超負荷工作并不會提高效率,而醫生的過勞其實是社會的巨大損失”。
(2014 年醫生工作時間中各級醫院分布比例)
醫院的級別越高,加班的情況越是嚴重。在參與調查的三級醫院醫生中,91.81%的醫生需要加班工作;二級醫院醫生中,79.38%的醫生需要加班工作;一級醫院醫生中66.67%的醫生需要加班工作。
大家平時工作也很忙,但可以在年假的時候好好休息充充電。但調查顯示,17.85%的醫生可以按規定休完年假,而39.98%的醫生基本不能休年假;23.96%的醫生所在的醫療機構從來沒有組織業余活動,65.35%的醫生所在的醫療機構雖然有組織業余活動,但也非常少;由于超時工作,47.5%的醫生很少有時間參加業務學習和技能培訓,這無疑會影響醫生的執業素養。超時工作、不休假、沒有業余活動……這才是大部分醫生真實生活。
醫療糾紛、工作量、患者期望……醫生們壓力山大
在調查中,工作量過大(76.50%)、醫療糾紛多(71.76%)、患者的期望值太高(72.71%)成為醫生們感覺壓力山大的三大主要來源。近年來,醫療糾紛頻發,傷醫案件更是一次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當出現不良醫療后果時,面對患方的責難,醫生難以預料和掌控,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這也是醫生職業成就感不強的原因之一。
起1915 年去世的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睂嶋H上,患者找到醫生都希望能夠被治愈。由于醫學發展的局限性,有的疾病只有約四分之一可以找出病因,其中又有約十分之一可對因治療,其余只能對癥治療。醫生不是萬能的,治療也不是全能的?;颊咂谕颠^高,一方面會對醫生造成無形的壓力,同時也是各種醫療糾紛的導火索。
患者治好了 醫生卻病了
近幾年,醫生猝死的新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微博、朋友圈以及各大媒體上瘋傳。我們不禁要問,為患者帶來健康的醫生們怎么不健康了?在2014 年參與調研的醫師中,僅三成醫生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況良好。早在2010 年衛生部門曾做過一項調查,在4032 名受訪醫師中,1/4 患有心血管疾病,近一半醫師有高血壓,40 歲以上醫師的患病幾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
(醫師近年受到傷醫事件)
醫師在超負荷地拯救患者生命,他們付出的除了醫術,還有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來自中國醫師協會麻醉醫師分會的數據顯示:從2012 年11 月到2014 年4 月,近一年半的時間里,全國范圍內共發生七起麻醉醫生猝死事件,死者的年齡段都在30 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