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今日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對我國疾病預防控制情況進行通報。國家衛計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于競進介紹,今年來全球登革熱疫情顯著上升,我國已有19省報告登革熱病例67例,這些疫情多以輸入為主,隨著夏季到來,南方雨水和文字增多,下一步疫情回升的風險很大。(相關:什么是登革熱?)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在過去50年,全球登革熱疫情增長了30倍,波及范圍不斷擴大。目前全球已在128個國家呈現地方性的流行,全球每年大概有5000萬到1億的感染者病例。從2000年以來,我國所在的西太區的登革熱病例數增加了8倍,2014年整個地區報告30萬病例,死亡600人。
于競進介紹,1989年我國將登革熱納入乙類傳染病管理。除個別年份外,全國發病數始終保持在1000例以下,但是去年發病數達到了4.6萬余例,病例主要集中在廣東等南方省份。
今年以來,全球登革熱疫情顯著上升,多國出現大流行。如巴西已報告22萬多病例,馬來西亞已經報告了3萬多例,菲律賓也報告了近1.5萬例。由于我國與這些國家近幾年人員交往比較頻繁,導致我國輸入登革熱病例明顯增多。
于競進透露,根據全國疫情報告系統來看,全國現在已經有19個省報告登革熱病例67例,跟去年同期增加20多例,目前看這些病例還是輸入為主。但隨著夏季的到來,尤其南方雨水和蚊子的增多,下一步疫情回升的風險還是很大的。
于競進認為,當前我國面臨兩大風險:1.廣東去年的疫情今年會不會再次流行;2.全國60幾例病例分布在19個省,輸入進來的病例會不會得到擴散,這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但他強調,從去年開始,整個國家對登革熱防控的力度始終沒減,今年又作為全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會部署的重點,“上個月我們在安徽的當涂縣專門召開了春夏傳染病防控工作會議,部署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防控登革熱”。
相關資料:
1.什么是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登革熱廣泛流行于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傳染源:登革熱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以及帶毒的媒介伊蚊。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傳播媒介主要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
流行特征:登革熱流行于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尤其是在東南亞、太平洋島嶼和加勒比海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各省均有輸入病例報告,廣東、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發本地登革熱流行,主要發生在夏秋季,居家待業和離退休人員較多。
2.臨床表現:
登革熱的潛伏期一般為3~15天,多數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現為無癥狀隱性感染、非重癥感染及重癥感染等。登革熱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典型的登革熱病程分為三期,即急性發熱期、極期和恢復期。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可將登革熱感染分為普通登革熱和重癥登革熱兩種臨床類型。
3.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措施。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早防蚊隔離。重癥病例的早期識別和及時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