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的鐘聲在產房外的電視里敲響,在產房內,迎接新年的卻是嬰兒的啼哭。2月19日零時零分,廣州第一個“羊寶寶”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出生。廣醫三院急診產房的助產士和醫生,春節期間堅守崗位,雖然不能與家人團聚,卻也分享了新生命誕生的喜悅。
準媽媽“沖關”誕下“羊寶寶”
廣醫三院住院部11樓的產房,在醫護人員的精心布置下,掛著鞭炮,裝飾著彩燈、對聯,擺放著年桔,“年味”也夠濃。大年三十到初二凌晨,共有16名寶寶順產,8名寶寶剖宮產。護士長沈健告訴記者,春節期間生孩子的比平時少,大家都不愿意在過年的時候住院待產,來醫院的往往是快要生了的孕婦。所以,春節期間的產房就變成了“急診產房”。第一個“羊寶寶”就是這樣“沖關”出生的,她的預產期本是2月26日。年三十晚上,一家人還在吃年夜飯,產婦突然感到肚子痛,一家人立即前來醫院,準媽媽直接進了產房。幾個小時之后,寶寶順利出生,媽媽風趣地說:“女兒是要提前出來逗利是。”
被其他助產士親切地稱為“沈大人”的沈健,連續多個春節是在產房度過。她說,春節期間產房要保證至少有7名助產士和3到5個醫生在崗,足夠的人手,就是為了保證每一位“沖關”媽媽都能夠得到精心照料,也讓陪護的家屬能夠放心。
看著人家溫馨也給自己安慰
產房正常運轉的背后,是醫護人員默默的堅守與奉獻。年輕的助產士小微就是其中一個。
小微是一個有6個月身孕的準媽媽。她的老家在外省,結婚后與老公也不在同一個城市工作,平時都是一個人住。她說,年前老公也很忙,兩人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面,“有時候一個星期連電話都溝通不上。”年三十,老公從深圳趕過來陪她,但她仍然需要值班,只有下班之后才能見到老公。初一下午,小微下班后,正要將手頭的工作交接給接班的同事。“你可不可以不要走?”一位已與她相熟的產婦請求,有小微在,可以緩解她產前的焦慮和緊張。小微說,其實老公很想讓她早點下班與她團聚。但面對產婦的請求,她沒有猶豫,多陪了產婦很久,并一一交代新同事各方面的注意事項,直到完全放心才離開。“大家都想在過年的時候跟家人團聚,但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把它做好。”小微說,自己對這份工作已有了興趣,也能在工作中得到很多幫助和溫暖。在產房里,有一名產婦剛生了二胎的小孩,爸爸媽媽抱著寶寶通過視頻,與在家里的4歲大孩子甜蜜對話。小微說,自己站在產房外看著別人家這溫馨的一幕,心里也得到了安慰和補償。
每年年夜飯一直提前吃
助產士小玉是一位“備奶媽媽”,剛休完產假回醫院上班,寶寶才5個月大。雖然很舍不得自己的寶寶,但小玉還是表示“工作為重”。小玉說,年三十那天,老公在上班,自己也在上班,寶寶只能交給家婆照顧。對此她很感激,“她對我的工作很支持,沒有怨言。”
這樣的狀況其實每年都會發生,“我媽媽從沒有期待我過年過節會在家。”小玉說,所以他們家的年夜飯一直都不是在年三十吃,而是在年前找一個大家都有空的時間。
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飯,小玉是與值守產房的醫護人員們在一起吃的。醫院為他們準備了“春節菜譜”,初一的早上還有年糕等傳統特色的年宵。
雖然不能如別人一樣過年團聚,但小玉卻一點兒也不討厭自己的這份工作,反而充滿了熱愛。“我特別喜歡在婦產科工作,在這里能夠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看到其他產婦宮縮痛,“之前自己生孩子時的感覺又回來了。”她說,自己剛生過寶寶,她對孕產婦的疼痛更加感同身受,也更多了一份理解和呵護,“我們的工作就是護衛母嬰平安,讓新生命誕生的喜悅延續。”
南方日報記者 李秀婷 曹斯
通訊員 黃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