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的盛行,一個新名詞誕生了,它叫做“社交焦慮癥”,這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者憂慮的精神性疾病。他們非常依賴于傳統IM工具,如微博、微信、QQ,而對現實交流,打電話充滿了恐懼,據了解,這個新的醫學名詞,已經和越來越多80后、90后掛鉤。
資深心理咨詢師告訴我們,社交恐懼患者普遍比較年輕,大部分集中在16歲至25歲之間。隨著人們對網絡的依賴性增加和現代社會生活壓力的增大,患有社交恐懼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處于中高考階段的學生為主要群體。面對社交恐懼患者,一定不能強制要求他跟陌生人進行交流,必須循循漸進,可以從培養他跟家人朋友打電話開始。
目前很多大學生都與親人相隔百里,千里,面對高額的國內國際通話費,只能通過免費的社交工具進行交流,久而久之,“社交焦慮癥”越演欲裂,最終不可收拾。“社交焦慮癥”雖然暫時不會對患者本身構成威脅,但是其長遠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筆者了列舉以下危害,僅供讀者參考。
危害一:找工作難。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巨大,而面試是要面對的第一關,在社交焦慮癥的作用下,患者很難有效的在有限的時間內將自己展示給面試官,即時自己再優秀,也只能眼睜睜的將機會送與他人。
危害二:難以溝通,性格孤僻。目前的工作已經不是單打獨斗的年代了,合理的溝通,大家團隊做事,社交焦慮癥的患者在現實溝通的弊端非常影響其在團隊的表現,久而久之,會讓自己性格孤僻。最后被團隊淘汰。
危害三:缺失情感,危機健康?,F實和語言的交流無論多么短暫,都是一份情感寄托,是維系親人、朋友與自己直接的紐帶,過多的IM交流,會阻止這層紐帶,會讓自己過于冷漠和暴力,極度影響身心健康,同時長時間的IM交流,對眼睛和頸椎也是一個不小的壓力。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