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有效的臨床表現為體溫下降、癥狀改善、臨床狀態穩定、白細胞逐漸降低或恢復正常,而X線胸片病灶吸收較遲。如72小時后癥狀無改善,其原因可能有:①藥物未能覆蓋致病菌,或細菌耐藥。②特殊病原體感染如結核分枝桿菌、真菌、病毒等。③出現并發癥或存在影響療效的宿主因素(如免疫抑制)。
肺炎患者應該及時進行治療,防治并發癥的產生,例如:休克、支氣管擴張、肺水腫等。肺炎及其并發癥對人體呼吸系統會造成嚴重的損傷。因此,肺炎患者面對病情應該積極治療,減輕痛苦,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患者除了臥床休息、大量飲水、吸氧、積極排痰外,肺炎治療的最主要環節是抗感染。細菌性肺炎的治療包括針對病原體治療和經驗性治療。前者根據痰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體外試驗敏感的抗菌藥物;后者主要根據本地區肺炎病原體流行病學資料,選擇可能覆蓋病原體的抗菌藥物。此外,還根據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疾病嚴重程度、是否有誤吸等因素,選擇抗菌藥物和給藥途徑。
疑為肺炎即馬上給予首劑抗菌藥物。病情穩定后可將靜脈途徑改為口服治療。肺炎抗菌藥物療程至少5天,多數患者要7~10天或更長療程,體溫正常48~72小時,無肺炎任何一項臨床不穩定征象可停用抗菌藥物。肺炎臨床穩定標準為:①體溫≤37.8℃;②心率≤100次/分;③呼吸頻率≤24次/分;④血壓:收縮壓≥90mmHg;⑤呼吸室內空氣條件下動脈血氧飽和度≥9O%或PaO2≥60mmHg;⑥能夠經口進食;⑦精神狀態正常。
治療有效的臨床表現為體溫下降、癥狀改善、臨床狀態穩定、白細胞逐漸降低或恢復正常,而X線胸片病灶吸收較遲。如72小時后癥狀無改善,其原因可能有:①藥物未能覆蓋致病菌,或細菌耐藥。②特殊病原體感染如結核分枝桿菌、真菌、病毒等。③出現并發癥或存在影響療效的宿主因素(如免疫抑制)。④非感染性疾病誤診為肺炎。⑤藥物熱。需仔細分析,作必要的檢查,進行相應處理。
1.青壯年和無基礎疾病的社區獲得性肺炎
選用青霉素類、第一代頭孢菌素類等抗生素,因我國肺炎鏈球菌對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耐藥率高,故對該菌所致的肺炎不單獨使用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治療,對耐藥肺炎鏈球菌可使用對呼吸道感染有特效的氟喹諾酮類(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和左氧氟沙星)。
2.老年、有基礎疾病或需要住院的社區獲得性肺炎
選用氟哇諾酮類、第二/三代頭孢菌素、β-內酰胺類/β-內酰胺酶抑制劑,或厄他培南,可聯合大環內醋類。
3.醫院獲得性肺炎
選用第二/三代頭孢菌素、β-內酰胺類/β-內酰胺酶抑制劑、氟喹諾酮類或碳青霉烯類。
4.重癥肺炎
首選廣譜的強力抗菌藥物,足量、聯合用藥。初始經驗性治療不足或不合理,而后根據病原學結果調整抗菌藥物,其病死率均高于初始治療正確者。重癥社區獲得性肺炎選用β-內酰胺類聯合大環內醋類或氟喹諾酮類;青霉素過敏者用氟喹諾酮類和氨曲南。醫院獲得性肺炎可用氟喹諾酮類或氨基糖苷類聯合抗假單胞菌β-內酰胺類、廣譜青霉素/β-內酰胺酶抑制劑、碳青霉烯類的任何一種,必要時可聯合萬古霉素、替考拉寧或利奈唑胺。
本文對目前針對肺炎的常用醫療方案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當前對肺炎的治療主要是應用抗生素:頭孢類、內稀酰胺類、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等。長期服用抗生素擾亂體內正常菌群、增加致病菌的耐藥性,因此,肺炎患者除了醫藥治療,應該通過適當的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等。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