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期,在冬風乍起的季節里,穴居而住的人們只能燧木取火,一些患有關節疼痛、腰酸腿疼的人在取暖時,癥狀得到緩解,甚至治愈。人們便開始有意識地用木條、草莖熏烤患處,在不斷嘗試中,發現艾草的效果最佳。
艾草的營養價值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
艾草的功效
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濕、止冷痛,為婦科要藥。用治脘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等證,如艾附暖宮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虛寒性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妊娠胎漏,如膠艾湯。本品搗絨,制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煎湯外洗可治濕瘡疥癬,祛濕止癢。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產生奇特的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常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中醫針灸里面的灸法,把艾葉加工成的“艾絨”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艾草的適宜人群
1、身上長有濕疹的人,說明體內有風熱,不適用,如果使用,反而會加重病情。
2、像孕婦、身體有外傷的人,也不提倡使用艾草。
3、外傷者的傷口本來就不宜使用艾草入體,否則容易感染。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艾葉苦、辛溫。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用于下焦虛寒、腹中冷痛、經寒不調、溫通經脈、陰虛血熱者慎用。不能降火的,發燒時更不能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