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騰可以用于祛風勝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丁公騰的簡介
【名稱】:丁公藤
【別名】:麻辣子。包公藤
【藥材類別】:藤木類
【性味】:性溫,味辛;有毒。
【歸經】:歸肝、脾、胃經。
【入藥部分】: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以根、莖和小枝入藥。
【產地和分布】
1.丁公藤:生于山谷濕潤密林中或路旁灌叢中。分布于廣東等地。
2.光葉丁公藤:生于海拔250-1200m的山谷密林或疏林中,攀生于喬木上。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
【形態特征】:1.丁公藤: 木質藤本,長約12cm。小枝干后黃褐色,明顯有棱,不被毛。單葉互生,葉柄長0.8-1.2cm,無毛,葉片革質橢圓形,或倒長卵形,長6.5-9cm,寬2.5-4cm,先端鈍或鈍圓,基部漸狹成楔開,兩面無;側脈4-5對,至邊緣以內風結上舉。聚傘花序腋生和頂生腋生的花少至多數,頂生的排列成總狀,花序軸和花梗被淡褐色柔毛;花萼球形,萼片5,近圓形,外面被淡褐色柔毛并有緣毛;花冠白色,5裂,裂片長圓形,全緣或淺波狀,雄蕊5,不等長,花藥先端漸尖,花絲之間有鱗片;子房圓柱形,柱頭圓錐狀,貼著子房。漿果卵狀橢圓形,長約1.4cm。種子1顆。花期6-8月。
2.光葉丁公藤: 植物形態與丁公藤相似,區別點是:葉片卵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先端驟然漸尖;花冠裂片邊緣嚙蝕狀;漿果球形。
丁公藤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浸酒。外用:適量,浸酒外擦。
丁公藤的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主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祛風勝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丁公騰的附方
①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丁公藤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當原生藥5克),肌肉注射,每日1~2次,每次2毫升,小兒酌減。
擴展閱讀:注意事項
本品有毒。本品有強烈的發汗作用,虛弱者慎用,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