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養生理論和方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受時代的限制,傳統養生方術中也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那么,該如何理解和運用養生法呢?
“養生”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內篇》,指的是根據生命發展規律,采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而進行的保健活動。中國的養生之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為保護炎黃子孫的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貢獻。如今,隨著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不少人在獲取現代養生保健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向古人取經。在學習古代養生理論和方法的同時,應當堅持以下四項基本原則。
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健康觀
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意味著死亡的開始,生長壯老已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如何對待死亡,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有的人能夠正確對待,泰然處之;有的人則懼怕不已,惶惶不安。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明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癥,仍然帶領群眾奮戰在生產勞動的第一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體現了一個唯物主義者對待死亡的大無畏精神。
此外,全國各地由患者組織的“抗癌俱樂部”、“糖尿病俱樂部”等,也很好地展現了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和希冀。這一點,對老年人尤為重要,追求健康、渴望長壽是他們最大的愿望。老年人大多體弱多病,各種功能下降,希望能夠老有所醫,老有所樂,于是努力尋找延年益壽的方法,對醫療保健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如果不能正確地對待生死,則很可能被時下一些以牟利為目的的醫療保健商所欺騙,成為他們獲取利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