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表3.13 某省甲乙兩縣甲狀腺腫患者型別構成比較
縣名 | 彌漫型 | 結節(jié)型 | 混合型 | 合計 |
甲縣 | 486 | 2 | 4 | 492 |
乙縣 | 133 | 260 | 51 | 444 |
合計 | 619 | 262 | 55 | 936 |
檢驗步驟如下:
1.H0:兩總體甲狀腺腫型別構成相同
H1:兩總體甲狀腺腫型別構成不同
α=0.05
2.求χ2值, 將表3.13中的數(shù)值代入式3.10得:
3.求自由度,確定P值,作結論。
ν=(3-1)(2-1)=2,查χ2值表得χ20.01(2)=9.21,本例,χ2=494.36,P<0.01,在α=0.05水準處拒絕H0,接受H1,甲、乙兩縣甲狀腺腫型別構成有差別(P<0.01)。甲縣以彌漫型為主,而乙縣結節(jié)型較多,地域與患者的型別構成具有一定的關系。
此類資料經(jīng)χ2檢驗作結論,如果不顯著,說明兩組資料的構成比來自同一總體,沒有顯著差別。如果結論顯著,說明兩組的構成比來自不同總體,差別有顯著性。同時要指出兩組構成的主要區(qū)別。
(二)R×C表的通用公式當資料的行數(shù)和列數(shù)都超過2時稱R×C表。對此種資料作假設檢驗時,可用基本公式(3.5),但運算較繁,如果用R×C表的通用公式計算χ2值,較為簡便。
(3.12)
式中,Aij為i行第j列的實際頻數(shù),ni為第i行的合計數(shù),nj為第j行列的合計數(shù),N為總頻數(shù)。
這個公式也系由基本公式(3.5)推導出來,式(3.12)也可用以求四格表、2×K表資料的X2值,故稱通用公式,用此公式不需計算理論頻數(shù),與基本公式(3.5)相比,較為簡便。
例3.5某院肝膽外科在手術中觀察了膽結石的部位與類型得資料如表3.14,試分析兩者間有無關系存在?
表3.14 膽結石類型與部位的關系
結石部位 | 總例數(shù) | 例 數(shù) | 百 分 比 | ||||
膽固醇結石 | 膽紅素結石 | 其它 | 膽固醇結石 | 膽紅素結石 | 其它 | ||
膽囊 | 118 | 70 | 16 | 32 | 59.3 | 13.6 | 27.1 |
肝外膽管 | 75 | 12 | 39 | 24 | 16.0 | 52.0 | 32.0 |
肝內膽管 | 29 | 2 | 20 | 7 | 6.9 | 69.0 | 24.1 |
合計 | 222 | 84 | 75 | 63 | 37.8 | 33.8 | 28.4 |
檢驗步驟如下:
1.將表3.14資料寫成R×C表形式,見表3.15.
表3.15 膽結石類型與部位的關系
結
石 部 位 |
結 構 類 型 | ||||
膽固醇結石 | 膽紅素結石 | 其它 | 合計 | ||
膽囊 | 70 | 16 | 32 | 118 | |
肝外膽管 | 12 | 39 | 24 | 75 | |
肝內膽管 | 2 | 20 | 7 | 29 | |
合計 | 84 | 75 | 63 | 222 |
2.H0:膽結石的類型與部位沒有關系
H1:膽結石的類型與部位有關系
α=0.01
3.求χ2值 將表3.15數(shù)值代入式(3.12)得:
4.求自由度,確定P值,作結論。
ν=(3-1)(3-1)=4,查χ2值表得χ20.01(4)=13.28,本例χ2=64.06<χ20.01。在α=0.01水準處拒絕H0,接受H1,膽結石類型與部位有顯著關系存在(P<0.01),膽囊內以膽固醇結石居多,肝內、外膽管以膽紅素結石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