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歷史文化和對疾病本質認識的原因,公眾對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持排斥態度。患者害怕周圍的人知道病情后歧視自己,有些患者吃藥偷偷摸摸甚至擅自中斷治療,而周圍人則怕患者危及自己。實際上,精神障礙,包括失眠、抑郁和焦慮障礙等,像高血壓等身體疾病一樣普通,這類疾病的病因60%-70%來自于大腦神經遞質的功能失調,30%才是外界(主要是心理壓力)的影響。很多人卻顛倒過來,認為精神障礙主要是壓力造成的,忽略了大腦出毛病這個事實。抑郁癥患者的大腦中,某些神經系統的活性會發生改變。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可以幫助大腦保證認知能力和穩定情緒,而在抑郁癥患者體內,它們的含量往往低于常人。服用抗抑郁藥物,可以幫助人體增加這些物質的濃度或活性。
病恥感是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現的一種負性情緒體驗,現在病人得到有效治療很少,家人朋友的不理解是一個阻力。專家說,臨床醫生的工作不光局限在病房和門診,更多的責任和擔當應該是將醫學知識普及給大眾,幫助患者走出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