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得克薩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中草藥提取成分漢防己堿是埃博拉病毒“克星”,有望在今后兩到五年內用于治療埃博拉感染疾病。
研究成果2月26日發布于美國《科學》雜志。研究人員說,實驗發現,漢防己堿有效抑制了埃博拉病毒對培養皿中人體白細胞的侵蝕,且顯著提高了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實驗老鼠存活率。白細胞是人體免疫細胞,埃博拉致病機理一大要點就在于免疫力破壞。
研究人員認為,漢防己堿作用在于阻斷了埃博拉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關鍵性“雙孔通道”。埃博拉病毒與宿主體內細胞受體結合進行胞飲作用后,開始生命周期。一旦入侵開始,埃博拉病毒會移動到細胞的核內體和溶酶體處,使自身含有獨特糖蛋白的包膜分解,以便和細胞膜內壁的蛋白物融合釋放病毒核衣殼,開始基因轉錄復制繁殖。
核內體為囊泡結構,為細胞外物質進入細胞內提供了運載途徑,其運載受“雙孔通道”控制。研究人員發現,漢防己堿能夠阻隔“通道”,從而“鎖住”埃博拉病毒。
研究負責人、得克薩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病毒學家羅伯特?戴維說:“病毒被困在囊泡內,無法逃脫。運送路線從而改變,病毒最終被殺死。這終止了傳播。”
參與研究的德國弗賴堡大學微生物學家諾貝特?克拉格波爾形容,漢防己堿是抑制埃博拉病毒傳染的“最有希望”藥物。不過,《科學》雜志配發的另一篇評論文章潑冷水說,漢防己堿研究并不能表明“一個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近在眼前”,原因包括尚未在更能說明療效的恒河猴中進行測試,而且給實驗鼠所用的劑量當被用于人體中時可能有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