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手機看
分享
-
-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溶血性貧血的診斷標準
- 溶血性貧血的診斷標準
-
參與醫生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趙弘 副主任醫師

診斷溶血性貧血,需要根據是否存在紅細胞破壞以及骨髓代償造血進行判斷。溶血是紅細胞因為各種因素在體內被破壞,超過骨髓的代償能力時出現的貧血,被稱為溶血性貧血。紅細胞破壞增多的表現為紅細胞計數減少,血紅蛋白含量下降,出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貧血的癥狀。紅細胞破壞增多導致膽紅素比例升高,尤其是以間接膽紅素增多為主,表現為黃疸,皮膚、鞏膜出現黃染。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尿膽原的含量增多,表現為深色尿,如茶色尿,甚至醬油色的尿。血液中各項指標發生變化,如乳酸脫氫酶水平、游離血紅蛋白含量增加以及血漿中的結合珠蛋白比例下降,都是紅細胞破壞增加的表現。同時會出現骨髓代償造血的表現,如外周血中網織紅細胞比例明顯升高,外周血涂片可以看到有核的紅細胞。如果這時做骨髓檢查,會發現骨髓造血旺盛,有大量紅細胞增生,這些表現可以幫助診斷溶血性貧血。診斷溶血性貧血后,還要做相應的檢查,明確溶血的原因。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