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器皰疹的診斷主要依賴臨床表現。鑒于國內各大防治機構實驗室診斷存在不統一,現推薦中國/毆盟項目管理方法如下:簡易的實驗室診斷可通過直接從水皰和潰瘍底部取材作Tzanck試驗檢查(Wright染色或Giemsa染色)檢查,顯微鏡下是否有典型的多核巨細胞或核內病毒包涵體。其它實驗室診斷包括病毒培養、抗原檢查、細胞學檢查以及電鏡檢查等方法。培養及電鏡檢查的方法對實驗條件及技術要求很高,因此目前僅推薦在中心一級的專門實驗室中進行。血清學檢測用于流行病學調查及同顧性診斷單純皰疹病毒的原發感染有一定意義,但方法比較繁瑣,因此不予推薦。
1.標本收集
(1)皰疹:用結核菌素注射器和26號針頭從成熟的小皰中抽取液體,注入到含有2ml病毒運送液f或Ha。k。液)的小瓶中,或者刺破后用棉拭或滌綸拭子取樣,并將拭子頭剪斷放入裝有2ml病毒運送液的小瓶中。
(2)潰瘍:先將潰瘍表面痂皮或污物去除,再用滌綸拭子擦拭或刮取潰瘍的基底部和未愈合部位.尤其是病損邊緣部位,并將拭子剪入2ml病毒運送培養液中或涂片作組織病理染色或直接免疫熒光檢查。
(3)宮頸損害:懷疑女性宮頸生殖器皰疹感染時,取材前不要使用任何潤滑劑或消毒劑。用棉拭或刮匙在宮頸可疑損害部位用力擦拭或刮取,送檢,作病毒培養或作抗原檢測。多個部位,如宮頸、陰道、陰唇同時取材比單一部位取材好。24小時內接種的標本可置4℃冰箱,如當天不能接種,應置低溫冰箱(一70℃)保存。
(4)注意事項:無論是原發感染還是復發感染,從潰瘍開始出現到完全愈合一般需要10~20天時間,病毒釋放的高峰時間在原發感染為發病期的8~10天、在復發感染為4~6天。因此,取樣應盡可能取皰液和潰瘍才能提高培養和涂片檢測的陽性率。
2.細胞學檢查
原發性生殖器皰疹感染,細胞學檢查更易成功,感染早期取材效果較佳。皮膚病損比黏膜處更易獲得陽性結果。典型的細胞病理變化為多核巨細胞,細胞核多位于周邊,但并不相互重疊,細胞中央有一嗜伊紅區。有些細胞核內有包涵體(嗜伊紅),包涵體周邊有一暈圈。巨細胞病毒感染及腺病毒感染時,也可產生包涵體.但無多核細胞。細胞學檢查染色的方法如下:
(1)采集標本后,將取材輕輕涂在一潔凈的載玻片上。
(2)固定皮膚黏膜取材,用甲醇固定5分鐘。宮頸部取材,用95%乙醇固定15~60分鐘。
(3)染色皮膚黏膜的標本,可采用Tzanck涂片檢查法,用姬姆薩染液或姬姆薩一瑞氏染液染5~30分鐘后,用流水輕輕沖洗。待干。宮頸部位的取材,可采用PapanicoLaou染色法。
3.抗原檢測
直接免疫熒光抗體檢測或免疫熒光試驗(IFA)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HSV抗原。
(1)用無菌棉拭用力擦拭水皰或潰瘍的基底部,盡量取得有細胞的組織液。
(2)涂片,室溫干燥。
(3)一20℃的丙酮或甲醇固定15分鐘,自然干燥。
(4)滴加FITC標記的HSV一1或HSV一2單克隆抗體,置濕盒37℃孵育30~45分鐘。
(5)用pH7.4的PBS浸洗三次,每次10分鐘,洗去沒有結合的抗體。然后用蒸餾水清洗15分鐘。干燥后加封片,熒光顯微鏡檢查(在495nm波長下檢測)。
(6)結果觀察陽性結果時多核細胞內可見到發蘋果綠色熒光的病毒包涵體。
(7)臨床意義如查到病毒包涵體則有助于診斷,此方法敏感性僅為50%~90%。
4.病毒培養
常用的細胞有猴腎細胞、兔腎細胞、人胚肺成纖維細胞、HeLa細胞和Hep一2細胞。細胞長成良好單層備用。培養后用免疫熒光法對培養物進行鑒定。
(1)準備單層細胞:首先將已生長的細胞系用胰蛋白酶消化,用含10%的胎牛血清的生長培養基制備成每毫升6-8xl04細胞的混懸液,用1N的鹽酸溶液調節pH值至7.0。然后分裝至帶蓋的試管中,每管lml。將試管放人37℃培養2天后,即可長成融合良好的單層細胞。
(2)標本接種:接種前吸去單層細胞培養管內的培養液,將待檢標本搖勻(在病毒運送培養液中),每個待檢標本接種1~2管,每個單層細胞培養管中接種待檢標本0.3~0.5ml,37℃孵育1小時,將病毒吸附到細胞上做2個楞胞培養。加入含2%胎牛血清的培養基,37℃孵箱培養。對于陰道、尿道以及腦積液標本,應每隔24小時更換培養基。
(注:所有待檢標本均應保留部分標本,以便在培養污染或操作失誤時備用)
(3)培養及觀察細胞變化,應觀察細胞變化:75%的培養物典型的細胞病變(CPE)在2天內出現,出現的快慢取決于標本中病毒的含量和毒力。病變表現為胞漿內出現顆粒,細胞腫脹、氣球樣變,有巨細胞或融合細胞出現。完整的單層細胞層中間出現無細胞生長的空白區域,細胞變得不連續。陰性結果應觀察至第5天方可判斷為培養陰性。
(4)傳代:至少50%以上細胞出現CPE后,收集培養物,再次接種新鮮傳代細胞。當培養至50%細胞出現CPE時將感染細胞用吸管吹下來,以2009離心10分鐘,棄上清,用含2%的胎牛血清的1mLpH7.2的PBS將細胞混懸。
(5)檢測:取251xL細胞懸液滴于載玻片上,按常規lmlpH7.2方法制成涂片、空氣干燥,丙酮固定。用熒光標記的單抗,以直接或間接免疫熒光染色分析,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
(6)結果觀察:以熒光標記的單克隆抗體對固定后的細胞染色,鏡檢時如病毒培養陽性,則細胞發出蘋果綠色熒光;病毒培養陰性,則細胞復染成橙紅或暗紅,不帶任何熒光。
(7)臨床意義:病毒培養為HSV檢測的“金標準”,對病毒分離敏感、特異。根據典型的細胞病變特征即可初步報告為“HSV分離可疑”,當用染色或直接免疫熒光抗體檢測證實后可報告“HSV培養陽性“。
(8)注意事項:①病毒對不同細胞的敏感性不同,因此應選擇敏感細胞進行病毒培養,而且細胞應是生活力強的幼齡細胞。②標本收集后應盡快接種,不能在當天接種的標本應保存于一70%低溫冰箱。③培養細胞出現CPE,并非HSV感染的特有的現象,例如CMV、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等病毒培養中,可出現同樣的病變,但通過臨床癥狀、選用不同的細胞系培養,即可加以區分,如Hsv可在Hela、BHK、兔腎細胞中生長,而CMV卻不能在這些細胞中生長。
5.標本運送
取樣后的標本若不能立即進行檢查,盡可能地將標本洗進運送液中,棄去拭子,置冰浴送檢。
6.標本保存
標本洗于運送液中,置于一70℃冰箱保存。
7.血清學方法
標準的補體結合技術不能區別HSV一1和HSV一2抗體,但更特異的方法如用HSV—l糖蛋白和HSV一2糖蛋白以酶免疫或放射免疫測定,可以區分HSV一1和HSV一2抗體。血清學方法可用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估計人群的感染,但不能用作臨床診斷。HSV抗體滴度由陰性變為陽性時可證明HSV的原發感染,但在復發時血清抗體滴度并不升高。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