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這個病狀現在很普遍,很多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帶著這個病,但是還是有很多大人對這個病癥不是很了解,所以關于它的一些常識性問題我還是有必要來給大家說說的,相信大家看了我說的這些之后能從中得到一些幫助的,來看看這些吧。小兒腦癱的癥狀我來告訴你。
分型 依據腦癱運動功能障礙的范圍和性質,分型如下:
(1)痙攣型(spasticity):發病率最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常與其他型的癥狀混合出現,病變波及錐體束系統,主要表現為中樞性癱瘓,受累肢體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姿勢異常、深腱反射亢進、踝陣攣陽性,2歲以后錐體束征仍陽性。上肢屈肌張力增高、肩關節內收、肘關節、腕關節及手指關節屈曲。臥位時下肢膝關節、髖關節呈屈曲姿勢;俯臥位時抬頭困難;坐位開始時,頭向后仰,以后能坐時,兩腿伸直困難,脊柱后凸,跪時下肢呈“W”形;站立時髖、膝略屈,足尖著地;行走時呈踮足、剪刀樣步態。根據受累的部位又分為7種:
①痙攣性偏癱(hemiplegia):指一側肢體及軀干受累,上肢受累程度多較下肢重。癱瘓側肢體自發運動減少,行走延遲,偏癱步態,患肢足尖著地。約1/3患兒在1~2歲時出現驚厥。約25%的患兒有認知功能異常,智力低下。
②痙攣性雙癱(diplegia):指四肢受累,但雙下肢受累較重,上肢及軀干較輕。常在嬰兒開始爬行時即被發現。托起小兒雙腋可見雙下肢呈剪刀狀交叉。本型如以影響兩下肢為主則智力發育多正常,很少合并驚厥發作。
③痙攣性四肢癱(quadriplegia):指四肢及軀干均受累,上下肢嚴重程度類似,是腦癱中最嚴重的類型,常合并智力低下,語言障礙、視覺異常和驚厥發作。
④痙攣性截癱(paraplegia):雙下肢受累明顯,軀干及雙上肢正常。
⑤雙重性偏癱(double hemiplegia):四肢受累,但上肢受累較下肢重或者左右兩側癱瘓程度不一致。
⑥三肢癱(triplegia):三個肢體受累,多為上肢加雙下肢癱瘓。
⑦單癱(monoplegia):單個肢體受累。單癱表現輕微,易誤診,若發生在非利手,就更易誤診。
(2)手足徐動型(athetosis):約占腦癱20%,主要病變在錐體外系統,表現為難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運動,當進行有意識運動時,不自主、不協調及無效的運動增多。這些動作在睡眠時消失。多有肌張力降低,抬頭無力,喂養困難,常有舌伸出口外及流涎。1歲后手足徐動逐漸明顯,因口肌受累呈顯著語言困難,說話時語句含糊,聲調調節也受累。通常無錐體束征,手足徐動型腦癱智力障礙不嚴重,驚厥亦不多見。隨著圍生期保健的廣泛開展,此型現已少見。
(3)強直型(rigidity):此型很少見到,由于全身肌張力顯著增高,身體異常僵硬,運動減少,主要為錐體外系癥狀,使其四肢做被動運動時,主動肌和拮抗肌有持續的阻力,肌張力呈鉛管狀或齒輪狀增高,腱反射不亢進,常伴有嚴重智力低下。
(4)共濟失調型(ataxia):可單獨或與其他型同時出現。主要病變在小腦。臨床表現為步態不穩,走路時兩足間距加寬,四肢動作不協調,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顫,快變轉化的動作差,指鼻試驗易錯誤,肌張力低下。此型不多見。
(5)震顫型(tremor):此型很少見,表現為四肢震顫,多為靜止震顫。
(6)肌張力低下型(atonia):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四肢呈軟癱狀,自主運動很少。仰臥位時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狀似仰翻的青蛙,俯臥位時,頭不能抬起。常易與肌肉病所致的肌弛緩相混,但肌張力低下型可引出腱反射。多數病例在嬰幼兒期后轉為痙攣型或手足徐動型。
(7)混合型(mixed):同一患兒可表現上述2~3個型的癥狀。以痙攣型與手足徐動型常同時受累。還有少數病兒無法分類。
看了這些之后大家肯定對這個病癥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相信大家已經掌握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了,那么在平常生活中需要多關心孩子的健康問題了,如果發現有上述癥狀大家一定要及時的去檢查,抓住最佳的治療時間段,希望我說的這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