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治療是多階段的長期工作,需要不同的專業人員協同配合,發揮團隊精神,包括家長的積極參與社會的支持才能更快達到有效地控制疾病癥狀、改善功能治療腦癱的目的。崦且一定要在腦癱患兒不同年齡時期采取最適合的方法介入,在2歲半至6歲之間是最適宜接受手術治療的,在術前術后則應該堅持長期正規的康復訓練,這樣才能收到最佳的療效。
正常嬰兒是在大腦的發育的前提下,通過各種刺激,促進運動協調發育,在一定月齡完成抬頭、坐、翻身、爬、站、走;而腦癱嬰兒由于大腦受到損害,妨礙了這些動作的正常完成。而我們所運用的運動療法就是通過被動刺激--康復訓練,強制性克服那些異常姿勢和動作,扶植其正常的動作發育。簡單點說,治療的核心是將身體的動作,手足的活動方式教給孩子。使其記住和掌握正常的運動動作,因此,有的學者也稱其為克服訓練。
中國有句老話:“生命在于運動”,對于身患腦癱的患兒來說,尤其要重視運動在康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腦癱康復中所說的運動療法是通過主動運動、被動運動來改善運動障礙的治療方法的總稱,主要內容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增強肌力訓練、姿勢矯正訓練和神經生理學療法等。
我們知道,作為嬰幼兒時期高發性、危害性在的疾病之一,腦癱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中醫治療和康復訓練,其中康復訓練中的運動療法對于腦癱患者的康復有著特殊的價值,其意義十分重大。腦癱患兒進行康復訓練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其身心的正常發育,即通過各種運動功能訓練等療法來促進正常運動,姿勢發育,控制病態的異常,所以說運動訓練是康復的核心。
當然,腦癱治療除了要強調早期開展之外加強運動訓練之外,還要堅持手術與康復相結合的原則,尤其是發病率最高的痙攣型腦癱,最科學的治療是康復→FSPR手術→腦癱肌力肌張力調整術→康復的原則。片面地強調某一方法如何神奇,或者某一技術的應用會帶來一勞永逸的功效,都是不客觀的,不講科學的。
研究證明痙攣型腦癱是因為大腦皮質中的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后,失去了對腦干網狀結構中抑制區的始動作用,使與抑制區相拮抗的界化區興奮性增強,致使其所支配的肢體肌張力增高。在參與肢體痙攣的神經環路中,神經后根中的Ia纖維起主要作用,是導致痙攣的"禍根"。
FSPR手術就是密切結合患者肢體痙攣程度,經過儀器測定,尋找出這類“禍根”,然后有選擇地將其切斷,徹底解除肢體的痙攣狀態,降低過高的肌張力。術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進行腦癱二期手術。
需要重視的一點是,不管是哪種類型有腦癱,手術之后的康復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康復效果的保證。腦癱患兒經過選擇性的神經手術治療后給再次康復帶來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所以腦癱術后康復是至關重要的。一般來說,我們提倡的科學規范的術后康復訓練分為一年期的院內康復及一年后的家庭康復。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