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早產兒與難產兒來說,發生小兒腦癱的概率要比正常出生的孩子高出很多,因此對這部分嬰兒,其家長在孩子生長過程中更應提高警惕,密切關注其行為舉止,一旦發現任何異常(比如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或過于安靜等)都疏忽不得,都應立即送醫檢查,以免耽誤孩子最佳治療時機。孫成彥功能神經外科團隊功能神經外科孫成彥
另外,家長需要了解更多的小兒腦癱早期癥狀,以幫助自己更好的辨識孩子究竟是否有腦癱疑似癥狀:兩三個月齡的嬰兒表現為護理困難,比如換尿布難、嬰兒的肢體不靈活;愛哭鬧或過分安靜。四個月齡表現為拇指內手握拳的異常姿勢。大月齡嬰兒站立時足尖交叉的異常姿勢也是腦癱的癥狀。腦癱還可能出現癲癇、語言障礙、視聽障礙等并發癥。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很多早產、難產兒家長在發現孩子在坐、立、行等主面的發育落后于同齡孩子時,往往沒有引起重視,只是主觀地認為孩子出生情況與別人不一樣,等慢慢長大了自然會好的,從而貽誤了最佳康復治療期,這種的類似病例在我的門診中遇到過很多,希望廣大患兒家長一定要引以為誡。
另外,在腦癱患兒得到確診開展康復治療時,也一定要謹記科學治療的原則,必須遵從早期康復訓練―外科手術―矯形治療―術后康復訓練這樣的治療途徑,方能取得理想的康復效果。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患兒家長甚至包括部分醫務人員,也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治療誤區:過份依賴或過份強調其中某一治療手段,忽視了其它治療手段的合理。比如或強調運動訓練可以代替一切,或過度夸大手術的“有效性”,或不分原由地讓腦癱患兒都做高壓氧治療等單一的治療,這些都是不可取的。目前臨床上所見的小兒腦癱大致分以為痙攣型腦癱、肌張力不全型腦癱、手足徐動型腦癱、共濟失調型腦癱及混合型腦癱等幾類,其中痙攣型腦癱是最典型和最常見的類型,約占到全部腦癱患者的75%左右。此類患兒常表現為雙下肢為主的痙攣性截癱獲四肢癱瘓;行走、站立困難,走路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肌張力明顯增高,腱反射亢進,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語言及智能障礙,符合手術指征的患兒都可以接受FSPR術(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后根部分離斷術)治療,術后配合矯正手術及康復訓練,康復效果更有保證。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