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棱桿蒿是荊芥的別名,四棱桿蒿是一種多年生唇形科草本植物,主治頭疼感冒等癥狀。荊芥,味平,性溫,無毒,清香氣濃。荊芥為發汗,解熱藥,是中華常用草藥之一,能鎮痰、祛風、涼血。治流行感冒,頭疼寒熱發汗,嘔吐。產新疆,甘肅,陜西,河南,山西,山東,湖北,貴州,四川及云南等地;多生于宅旁或灌叢中,海拔一般不超過2500米。自中南歐經阿富汗,向東一直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及非洲南部逸為野生。模式標本采自歐洲。
荊芥,別名:香荊薺、線薺、四棱桿蒿、假蘇,是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植物。莖堅強,基部木質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入藥用其干燥莖葉和花穗。鮮嫩芽小兒鎮靜最佳,荊芥葉黃綠色,莖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穗子稍黑紫黃綠色。味平,性溫,無毒,清香氣濃。荊芥為發汗,解熱藥,是中華常用草藥之一,能鎮痰、祛風、涼血。治流行感冒,頭疼寒熱發汗,嘔吐。
四棱桿蒿的形態特征:多年生植物。莖堅強,基部木質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葉卵狀至三角狀心臟形,長2.5-7厘米,寬2.1-4.7厘米,先端鈍至銳尖,基部心形至截形,邊緣具粗圓齒或牙齒,草質,上面黃綠色,被極短硬毛,下面略發白,被短柔毛但在脈上較密,荊芥側脈3-4對,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葉柄長0.7-3厘米,細弱。花序為聚傘狀,下部的腋生,上部的組成連續或間斷的、較疏松或極密集的頂生分枝圓錐花序,聚傘花序呈二歧狀分枝;苞葉葉狀,或上部的變小而呈披針狀,苞片、小苞片鉆形,細小。花萼花時管狀,長約6毫米,徑1.2毫米,外被白色短柔毛,內面僅萼齒被疏硬毛,齒錐形,長1.5-2毫米,后齒較長,花后花萼增大戍甕狀,縱肋十分清晰。花冠白色,下唇有紫點,外被白色柔毛,內面在喉部被短柔毛,長約7.5毫米,冠筒極細,徑約0.3毫米,自萼筒內驟然擴展成寬喉,冠檐二唇形,上唇短,長約2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具淺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4毫米,基部心形,邊緣具粗牙齒,側裂片圓裂片狀。雄蕊內藏,花絲扁平,無毛。花柱線形,先端2等裂。花盤杯狀,裂片明顯。子房無毛。小堅果卵形,幾三棱狀,灰褐色,長約1.7毫米,徑約1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荊芥的中藥屬性:首先本品是一種調味菜,因其芳香氣味。在菜譜中有清炒荊芥、 荊芥拌黃瓜、荊芥澆汁、荊芥腐竹、荊芥洋蔥(俗稱老虎菜)等。作為藥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干燥地上部分。荊芥為安國地道產品之一,主產于安國及周邊縣市。市場流通的荊芥規格主要有全荊芥、荊芥咀、荊芥穗,因各自銷售群體不一樣,銷量相對穩定。
原藥去泥屑雜草,切除殘根,搶水洗凈,取出將穗頭朝上豎放,待水瀝干,切0.3-0.5cm段片,曬干。荊芥-中藥材荊芥穗 單用花穗加工入藥,本品芳香氣烈,作用較強,尤擅于疏散頭面之風。炒荊芥 荊芥片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炒制后發散之力緩和。荊芥炭荊芥片武火炒至黑色存性入藥者,亦稱黑荊芥,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
生藥鑒定:盆栽荊芥圖干燥的全草,莖方形,四面有縱海,上部多分技;長45—90厘米,直徑3—5 毫米;表面淡紫紅色,被有短柔毛;質輕脆,易折斷,斷面纖維狀,黃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葉對生,葉片分裂,裂片細長,呈黃色,皺縮卷曲,破碎不全;質脆易脫落。枝頂著生穗狀輪傘花序,呈綠色圓柱形,長7—10厘米;花冠多已脫落,只留綠色的萼筒,內有4個棕黑色的小堅果。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以淺紫色、莖細、穗多而密者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同屬植物裂葉荊芥 Schizoncpeta multifda(L.) Briq.,東北等地亦作荊芥使用。裂葉荊芥的形態與上種相似,唯葉的最終裂片較寬,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穗較大而疏;苞片卵圓形,帶藍紫色;花冠藍紫色,比萼片長1/2。顯微鑒定:粉末:黃棕色。①腺鱗頭部類圓形,8-13細胞,直徑22-108μm,柄單細胞,極短,內含鮮黃色或棕色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