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韓國大米需求日益減少、轉而被小麥替代,導致大米庫存過多。為此,韓國政府急欲扶持大米加工食品行業、促進大米出口。
觀察人士指出,不僅是韓國,亞洲其他地區也呈現飲食習慣改變的趨勢。例如在中國、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小麥需求均不斷增長,替代了部分大米需求。
韓國:雖減產 大米仍過剩
韓聯社8日援引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和統計廳的最新數據報道,盡管2015年韓國大米產量預計較2005年減少10.7%,但2015年韓國人均大米消費量比2005年大幅減少19.3%,因此大米庫存量仍在上升。
截至今年9月底,韓國大米庫存量為136萬噸,而合理庫存量只需80萬噸。
調查顯示,韓國人過去幾十年來飲食習慣正在悄然改變,米飯攝入量持續減少,而小麥、玉米、豆子的攝入量不斷增加。韓國2014年人均消費大米65.1公斤,跌至歷史新低;而人均消費小麥33.6公斤,創下2006年以來的最高值。
以銷售蛋糕、面包、甜甜圈等面食聞名的韓國SPC集團介紹,2005年以來,韓國面食市場正以年均15%的速度迅速擴張。據該集團估算,韓國人去年在面包、蛋糕、三明治等面食上消費6.36萬億韓元(約合57.2億美元)。
眼下,韓國政府正在“發愁”如何減少龐大的大米庫存。韓國政府已經致力于扶持大米加工食品行業,刺激大米加工食品消費。
同時,韓國政府積極謀求促進大米出口。今年10月31日,韓國與中國簽署食品安全領域三項合作協議,為韓國大米等食品輸入中國市場開辟了道路。
亞洲:口味變 小麥需求大
不少觀察人士注意到,近年來,亞洲各國的小麥需求持續增長,替代了部分大米需求。自2008年以來,亞洲小麥消費量的增幅達到大米消費量增幅的兩倍。
目前,亞洲大米產需基本平衡,但小麥需求增長太快,以致小麥進口急劇增長。以韓國為例,韓國的小麥產量極低,僅能滿足國內需求的1%至2%,因此小麥需求基本依賴進口。
據路透社報道,過去5年間,亞洲平均每年進口小麥超過4000萬噸,占全球小麥總進口量的25%。其中,印度尼西亞平均每年進口小麥近800萬 噸,比2005年增長超過60%;印度雖是全球第二大小麥產出國,但預計今年全國需求比產出多了500多萬噸,因此仍然離不開進口;孟加拉國預計今年進口 小麥300萬噸,以滿足全國400萬噸的小麥總需求。
得益于亞洲持續增長的小麥需求,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加拿大、美國和歐洲的小麥總出口量自2005年以來增長超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