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手機看
分享
-
-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溶血性貧血治療原則
- 溶血性貧血治療原則
-
參與醫生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 黃俊彬 主治醫師

溶血癥在醫學上叫做溶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的治療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去除病因:獲得性的溶血性貧血有病因可循,去除病因后可有望治療。如果是藥物誘發的溶血性貧血,停藥病情即可基本恢復。如果是感染引起的溶血性貧血,得到積極的抗感染治療,溶血也可以得到終止。如果是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引起的患者,應該避免食用蠶豆和其他氧化性藥物等。所以溶血性貧血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尋找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緩解;
2、藥物性治療:包括糖皮質激素和其它免疫抑制劑,主要是用于某些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糖皮質激素對于溫抗體型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和PNH(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都有較好的療效,環孢素和環磷酰胺對某些糖皮質激素無效的患者也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
3、成分輸血:輸血可以迅速改善貧血的癥狀,但是輸血治療在某些溶血性貧血患兒反而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反應,所以應該嚴格的掌控指征。少數情況下嚴重的溶血性貧血進行支持和挽救生命的治療的時候,可以輸注洗滌紅細胞或者少白細胞紅細胞;
4、脾切除:因為脾臟是紅細胞破壞的主要的場所,去除了主要的破壞場所,雖然不能夠治愈疾病,但是可以不同程度的減輕紅細胞的破壞,緩解病情;
5、其他治療:嚴重的血管內溶血可以導致腎衰竭、休克以及電解質紊亂等其他致命的并發癥,應該得到相應的處理。其他很多慢性的溶血性貧血會導致葉酸的消耗,所以適當的補充葉酸也可以幫助疾病的恢復。慢性的血管性溶血還會增加鐵的丟失,如果患者缺鐵則需要進行補鐵治療。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