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連線——說說懲罰的成與敗
A、媽媽:連麗紅
女兒:馬悅(7歲)
7月,小姑帶著兒子從北京來看女兒,她興奮得大呼小叫,整天和弟弟瘋著玩。一天,他倆在家里蹦蹦跳跳,女兒竟然光著腳進衛生間上廁所后又返身跳到了床上,潔白的床單立即留下了兩個黑糊糊的腳印。我當時氣壞了,真想打她兩巴掌,又怕傷著她。我將床單拿到衛生間,平靜了一下心情,把女兒叫過來說:“馬悅,你又犯錯誤了,知道嗎?”女兒瞄了一眼臟兮兮的床單,小聲說:“媽媽,我錯了。”“你每次都說知錯了,怎么還老是重復犯錯呢?媽媽今天要給點懲罰,你必須自己把床單洗干凈,才能牢牢記住今天的教訓。”女兒噙著眼淚用一雙小手賣力地搓著,我在旁邊默默地看,乘機問她:“累不累?”“累。”女兒小聲回答。“媽媽每天洗衣服都是這么累,你感受到了嗎?”女兒漲紅了臉,“哇”地一聲哭起來說:“媽媽,我真的知道錯了,我這么胡鬧給媽媽增加了很多勞動,以后再也不這么做了。”
媽媽的話:
從那以后,女兒做事果然懂得考慮后果了,我也省心多了,意識到恰當懲罰是規范孩子行為的有效手段,更是愛的一種方式。
B、爸爸:寧先生
女兒:寧甫瀅(6歲)
晚上十點多,已經到了睡覺時間,女兒卻一直鬧騰著要吃烤肉串。我忙了一天又累又困,不可能連夜為她出門找烤肉串去。可任憑我連哄帶勸,孩子還是不肯罷休,最后就賴在地上撒野打起滾來。我火了,拉過女兒就是重重的兩巴掌。女兒尖叫起來:“你怎么老是這樣啊,就知道打人。”為了表示懲罰,我將她反鎖在臥室里,讓她好好反省。大約過了半小時,我從門縫里偷偷瞄女兒,一看簡直肺都氣炸了:女兒把作業本撕得滿屋都是,小床也翻得亂七八糟的,自己披頭散發地坐在地上。我沖進去,拉起女兒一陣怒吼:“當初要早知道你這樣不聽話,還不如不要你!”女兒紅著眼和我怒目相視,絲毫不嘴軟:“你還不是只會發火打人,我為什么就不能生氣?”我氣得渾身發抖,揚起的手硬是沒有打下去。
爸爸的話:
我對女兒真的毫無辦法了,打、罵、說狠話嚇唬,什么懲罰都試過,她卻根本就不當回事。她才6歲啊,就這么難管教,以后長大了該怎么辦?
懲罰的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樣;犯錯的性質不同,家長的態度也必須有所調整,正是爸爸媽媽不同的方式和態度,造成了懲罰效果的成與敗。
★ 在線課堂——看看懲罰的方式、態度與善后技巧
隨堂筆記 之 懲罰的方式
口頭懲罰
包括警告、說理、斥責、威脅、恐嚇等,這是家長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其實,3歲以上的孩子才能形成獨立的思考及記憶能力,能聽懂口頭懲罰是在對犯錯表示生氣責怪;3歲以下的孩子則更多是從家長的語氣、聲調及神態中接收到“做錯了”的信息。
物質懲罰
包括賠償、減免、剝奪孩子的直接利益或替代利益,如打碎了花瓶被罰沒收玩具,偷吃了零食被罰周末沒有麥當勞套餐等。因為直接關系到孩子的切身利益,能讓他體會到“犯錯的代價”,但還需明確指正孩子如何避免再犯。
精神懲罰
包括冷戰、孤立、關禁閉、給臉色、宣揚錯事等,通常家長在發怒時,都會施加精神懲罰。3歲以上的孩子對精神懲罰較能理解,能從家長的臉色中度量出情緒和犯錯程度。但精神懲罰容易為孩子帶來負面壓力,傷害親子關系且無法將懲罰與犯錯直接掛鉤,不利警醒。
身體懲罰
體罰是中國家長對幼兒常用的方式,包括打揍,罰站、面壁等。雖然家長們大多相信棍棒比說教更能讓年幼的孩子牢記錯誤,但由于體罰總伴隨著家長的情緒爆發,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委屈情緒,況且,“牢記錯誤”不是重點,“改正錯誤”才是目的。
點評:上文兩個案例中,A媽媽采取了物質懲罰,用“剝奪玩耍+付出勞動”的方式,針對孩子所犯錯誤進行提醒,使孩子自發意識到日后要避免再犯;B爸爸采取了口頭懲罰、身體懲罰及精神懲罰,打罵、關禁閉都沒有直接對應犯錯事件的“點”上,孩子衍生的逆反情緒遮蔽了反思和認錯的空間。
隨堂筆記 之 懲罰的態度
嚴厲型
用家長的權威指出孩子所犯錯誤,但嚴厲的態度只能單向糾錯,不利于溝通及建議,偶爾適合于孩子犯原則性錯誤時。
消極型
對孩子犯錯表達失望情緒,以刺激其改正,容易因為放棄了“教”的權利和職責使孩子感到彷徨無助,自暴自棄。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