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分類方法歸納起來有三種:①臨床分類;②心電圖分類;③電生理分類。
一、臨床分類
根據心律失常的臨床特點對心律失常進行分類,是臨床實踐中應用最多但也是最不精確的一種分類方法。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陳清啟
(一)根據發作頻率分類 根據心律失常發作時的心室率,可將心律失常大致分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緩慢性心律失常,前者見于各種心動過速、撲動和顫動,后者見于各種心臟停搏、心動過緩和傳導阻滯。
(二)根據起源部位分類 根據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可將心律失常分為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這種分類方法常用于對早搏和心動過速的分類上。
(三)根據性質分類 根據心律失常的臨床危險性程度,可將心律失常分為良性、潛在惡性和惡性三類。良性心律失常通常指無器質性心臟病,發作后無明顯癥狀,對血液動力學影響很小,預后良好的心律失常。惡性心律失常又稱為致死性心律失常,其特點為多發生于器質性心臟病,發作后癥狀明顯,對血液動力學影響嚴重,預后差,治療效果不好。潛在惡性心律失常則介于良性和惡性之間,其特點為在各種分級或積分方法上具有較高危險性,發作后容易惡化或轉變為惡性心律失常,預后較差。
(四)根據持續時間分類 根據心律失常發作持續時間可分為持續性、陣發性和間歇性心律失常。持續性心律失常指連續發作時間超過30s,陣發性心律失常指連續發作時間不到30s,間歇性心律失常指正常心律與心律失常交替出現。
(五)根據發作方式分類 根據心律失常的發作方式,可分為自發性、誘發性和醫源性三種。自發性心律失常見于各種器質性心臟病變;誘發性心律失常見于各種電生理檢查和藥物試驗;醫源性心律失常則見于各種操作過程中和藥物治療過程中。
(六)根據心臟病病因和誘因分類 根據引起心律失常的原發病因和誘因,可分為原發性心律失常和繼發性心律失常。前者通常指發生于正常心臟的原發性心電異常;后者則指由于器質性心臟病變而引起的心律失常。
(七)根據起病時間分類 根據心律失常的起病時間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心律失常。前者指伴隨出生即存在的心律失常;后者指出生后由于各種心臟病變而引起的心律失常。
二、心律失常的心電圖分類
心電圖分類是心律失常最為實用的專業性分類,這種分類方法能用于診斷心律失常、指導治療和評價療效。根據心律失常的發病機制,在心電圖上可將心律失常分為如下三類:①激動起源異常;②激動傳導異常;③激動起源和傳導異常。具體類型見表1。
表1 心律失常的心電圖分類
一、激動起源異常
(一) 竇性心律失常
1.竇性心動過速
2.竇性心動過緩
3.竇性心律不齊
4.竇性停搏
5.竇性靜止
(二) 異位心律
1.被動性異位心律
(1)房性、交界性、室性逸搏
(2)房性、交界性、室性逸搏心律
2.主動性異位心律
(1) 房性、交界性、室性早搏
(2)房性、交界性、室性陣發性心動過速
(3)心房撲動、心房顫動
(4)心室撲動、心室顫動
二、激動傳導異常
(一)生理性
1.干擾
2.房室脫節
(二)病理性
1.竇房傳導阻滯
2房內傳導阻滯
3.房室傳導阻滯
(1)Ⅰ°
(2)Ⅱ°(I、Ⅱ型)
(3)Ⅲ°
4.室內傳導阻滯
(1)右束支傳導阻滯
(2)左束支傳導阻滯
(3)雙束支交替阻滯
(4)分支傳導阻滯
(5)三束支傳導阻滯
(三)先天性
1.Kent束傳導
2.James束傳導
3.Mahaim傳導
三、激動起源和傳導異常
并行心律
房性、交界性、室性
三、電生理分類
通過心電生理檢查,可在發病機制或病變性質方面對心律失常進行更為準確和科學的分類。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通過進行程序刺激、非程序刺激、藥物試驗、觀察重整和拖帶現象,對心動過速的機制進行診斷和鑒別,從而可以將快速性心律失常分類為折返機制、觸發激動和自律性改變。在緩慢性心律失常方面,通過評價心臟傳導系統的起搏和傳導功能,可以在起搏異常和傳導阻滯的平面(或部位)與程度方面,對各種緩慢性心律失常進行分類。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