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屏氣發作 ( Breath-holding spell)
多發生在6個月-3歲兒童,6歲后極少見。患兒因驚嚇、疼痛、不滿意、劇烈哭鬧時突然出現呼吸停止在呼氣時相,隨即出現青紫、一般持續0.5-1分鐘,嚴重時達2-3分鐘。嚴重青紫時四肢肌張力低,常有角弓反張,伴短暫的意識障礙甚至抽搐。哭出聲音或呼吸恢復后青紫消失,神志轉清。無需特殊治療。發作期及發作間期腦電圖均正常。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趙永青
2.嬰幼兒擦腿動作
常見于1-3歲女嬰。表現為嬰幼兒有時摩擦自己的外生殖器,或兩腿強直內收,交互移擦,引起面紅、凝視、出汗等,但意識始終清楚,一般1-2分鐘可緩解,也可被外界強行制止。重者形成頑固習慣。多在入睡前或剛醒時發生,持續數分鐘然后有疲倦感或入睡。發作期及發作間期腦電圖均正常。
3.非癇性強直發作
起病年齡2-11月,多在1歲時停止。清醒期發病,多局限在眼、嘴、頭頸部,表現形式多樣,如:凝視、咬牙、瞪眼、咧嘴、伸頸搖頭等,持續時間短暫。無發作后狀態,有一定誘因,可被外界刺激中斷。發作期及發作間期腦電圖均正常
4.癔病性發作 (神經癥性發作、精神性發作、假性發作)
常與心因性或精神因素有關。臨床表現為各種軀體癥狀發作,各種感覺或運動障礙,可伴有緊張、焦慮、恐懼或其它精神因素作為誘因,但無意識喪失,抽搐雜亂,面色正常,瞳孔對光反射正常,一般無尿失禁。腦電圖檢測無癇樣放電。抗癲癇治療無效,心理治療有效。注意部分癲癇患者同時伴有癔病發作。
5.暈厥
為腦血灌注短暫不足和缺血引起的一過性意識障礙。應與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鑒別。一般有明確的誘因如:(1)單純性暈厥的情緒、緊張、勞累、饑餓等因素;(2)直立性低血壓的體位變化因素;(3)頸動脈竇附近的炎癥、外傷、壓迫、手術等損傷;(4)吞咽性暈厥;(5)排尿性暈厥;(6)咳嗽性暈厥;(7)仰臥位低血壓性暈厥;(8)心源性暈厥;(9)腦源性暈厥等。發作前可有惡心、頭暈、眼花、視物模糊、無力等前驅癥狀,發作時面色蒼白,意識喪失;偶爾有肢體強直或抽動,持續數分鐘很快恢復。一般無尿失禁、舌咬傷,但不是鑒別的絕對標準。發作期腦電圖正常或有非特異性改變。注意與癲癇鑒別。心電圖監測對尋找暈厥的病因也很有必要。
6.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出現多種短暫性癥狀,并呈刻板性、反復發作性,需與卒中后癲癇發作、其他癲癇的發作形式鑒別。一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癥狀是無力、笨拙、癱瘓等功能喪失的表現,與癲癇的癥狀易鑒別。但如果出現跌倒發作、勢力模糊、視物顛倒、遺忘等情況時要注意與部分性癲癇鑒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老年人多見,常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動脈硬化等原發病史,癥狀一般持續時間較長,24小時內恢復正常。腦電圖無癇樣放電。
7.偏頭痛
偏頭痛表現為反復發作性頭痛,呈搏動性,部分有家族史。可伴腹痛,嘔吐。緊張、疲勞、情緒波動常為誘因。偏頭痛分為:典型偏頭痛、普通型偏頭痛、其他類型偏頭痛(眼肌麻痹型偏頭痛、偏癱型偏頭痛、基底動脈型偏頭痛、晚發型偏頭痛、視網膜型偏頭痛、轉換型偏頭痛、偏頭痛等位發作)。偏頭痛與癲癇的主要鑒別點:(1)癲癇頭痛程度較輕,且多在發作后出現,偏頭痛以偏側或雙側劇烈頭痛為主要癥狀。(2)癲癇腦電圖異常可見癇樣放電,偏頭痛僅少數病人有局灶性慢波,偶爾在頭痛的同側有尖波。(3)兩者均可出現視幻覺,但癲癇視幻覺復雜,形象模糊;偏頭痛以閃光、暗點、視物模糊為主要特征;(4)癲癇發作多有突然發生,很快終止的意識障礙,且以突然短時為特點,偏頭痛多無意識障礙。
8.睡眠障礙
(1)夜驚(睡驚癥):多發生于4-12歲兒童。為睡眠中突然出現的一種驚恐癥狀,表現為睡眠中突然坐起、尖叫、哭喊、手足亂動、眼睛圓睜、瞳孔散大、肌張力增高,有的伴有無目的的走動,神志處于朦朧狀態,一般持續5-10分鐘。醒后對發作無記憶。發作期及間期腦電圖均無明顯變化。多導睡眠檢測顯示發生于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的第III、IV期。防止白天過度疲勞,進行心理干預治療可明顯減少發作次數。
(2)夢游癥(睡行癥):多發生于4-8歲兒童,青春期可自行消失,多有陽性家族史。表現為在慢波睡眠中發生的行走及一系列復雜行為。發作時意識紊亂,對外界無反應,或答非所問,對試圖喚醒他的人可能有反抗行為或表現為受驚嚇,持續時間較長,發作停止后可繼續入睡。醒后對發作無記憶。發作期及發作間期腦電圖均無明顯變化。多導睡眠檢測顯示發生于NREM的第III期或IV期的開始。
(3)夢魘:可發生于任何年齡,與情緒緊張、心理創傷、應激等有一定關系。表現為突然從睡眠中醒來,伴有極度的害怕、焦慮,可能立即回憶恐怖的夢境內容。發作期及發作間期腦電圖均無明顯變化。
(4)發作性睡病:多見于青少年。表現為突然停止原有的活動,睡眠發作。入睡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醒后照常活動,可伴有猝倒即陣發性突然肌張力降低或喪失,不能完成自主動作,往往在情緒激動時突然跌倒,個別以猝倒發病。猝倒應注意與失張力發作鑒別。有時出現發生于睡眠開始的幻覺即睡眠前幻覺,表現為視幻覺或聽幻覺,多為恐怖性;有時出現發生于覺醒期的幻覺即半醒幻覺,應注意與癲癇的精神癥狀鑒別。多導睡眠檢測顯示: (1)快速眼動睡眠潛伏期小于20分鐘; (2)睡眠發作于REM期; (3) 多次小睡時間,平均睡眠潛伏期小于5分鐘。發作期及發作間期腦電圖均無明顯變化。中樞興奮劑利他林和三環抗抑郁藥有效。
(5)睡眠中周期性腿動:指睡眠中大拇指背屈、足背屈、膝彎曲等一系列刻板、反復的動作,每次1-2分鐘,隔30分鐘重復一次,可持續數小時,病人可無感覺。如因腿動醒來,也不知道自己腿動。發作期及間期腦電圖均無明顯變化。多導睡眠檢測顯示發作在第I、II期睡眠中。
9.抽動穢語綜合征
抽動穢語綜合征是一種兒童及青少年的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的疾病,病因尚不明。與以下因素有關:(1)社會心理因素;(2)多巴胺能系統代謝障礙;(3)器質性因素; (4)遺傳因素。近年研究提示可能是遺傳因素、神經生理、生化代謝以及環境因素在發育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臨床特點:多在4-12歲發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現為突發、快速、無目的、不自主的反復快速多組肌肉抽動。常自面部上方至下方、再由面部至頸、肩、上肢、軀干、下肢順序發展。形式多樣化,并常有不同轉化,病程中時輕時重,睡眠后減輕或消失,每天發數次到數百次,意識始終清楚,可主動短時控制發作;嚴重時發出奇怪的聲音,一般表現為清嗓、吸鼻、哼聲、犬叫聲,甚至出現穢語;部分伴行為障礙,最常見伴強迫動作、強迫思維、沖動、攻擊行為、自傷行為、學習困難及情緒障礙等。在抽動發作時,腦電圖無背景活動改變及癇樣放電。癲癇發作形式比較固定,無一定順序規律,不能主動克制,無頻繁神志清楚的發聲動作。多巴胺受體阻滯劑如氟哌啶醇等對抽動癥狀大多數有效 ,對癲癇無效。應該注意的是,有兒童癲癇患者可以合并抽動癥狀或有抽動癥病史。
10.其他運動發作
(1)運動誘發性發作性運動障礙 :又稱發作性肌張力不全。好發于兒童或青少年,突然運動時,如突然站立、行走、起跑時,出現一側或雙側肢體呈肌張力不全或舞蹈癥樣表現,每次很少超過2分鐘,發作頻率不定,一日數次或數月一次。發作期、發作間期腦電圖正常,預后良好。
(2)特發性震顫:多在成年期發病。表現為頭、下頜、舌、上下肢震顫或節律性不自主運動。可由單側開始,靜止性或姿勢性震顫。腦電圖無癇樣放電。
(3)面肌抽搐:中年后多發。最初多為一側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緩慢地擴散至同側面部的其它肌肉,入睡后停止抽搐,抽搐幅度小,無肢體抽搐,無其它陽性體征。腦電圖正常。病因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4)其他:如先天性肌張力不全、復發性眩暈發作等。有持續性定位體征及實驗事檢查異常,在全面神經科檢查后不難確定。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