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消化內一科消化內鏡診療科前身為我院內科消化專業,2009年分化出來成為我院獨立科室,經過數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個集病房、消化內鏡中心和門診系統于一體的綜合性科室。2018年、2020年先后承擔建設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曹志群工作室、周鳳梧經典名方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2017年以科室為依托成立了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疾病專業委員會,2019年成立了中國中...
展開>>
介紹:
消化內一科消化內鏡診療科前身為我院內科消化專業,2009年分化出來成為我院獨立科室,經過數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個集病房、消化內鏡中心和門診系統于一體的綜合性科室。2018年、2020年先后承擔建設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曹志群工作室、周鳳梧經典名方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2017年以科室為依托成立了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疾病專業委員會,2019年成立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傳統經典名方臨床研究專家委員會,在全國中醫消化界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和學術地位。科室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7名,其中教授、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10名,住院醫師2名,博士研究生導師1名,碩士研究生導師2名,醫學博士6名,碩士11名,先后派遣年輕大夫至北京、上海等醫院進修內鏡技術,形成了一支梯隊合理、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的學科隊伍。消化內鏡診療科病房現開放床位40張,治療上采取中醫與西醫相結合,內鏡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法,并積極開展中藥灌腸、穴位貼敷、穴位注射、耳穴壓豆等中醫外治療法,形成科室的特色和優勢,在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中療效顯著,具有創傷小、病人痛苦少、住院時間短、恢復快等優點。科室診療技術成熟,設備功能完善,讓您在高層次的專業化安全診療中,以最短時間解除病痛,恢復健康生活。消化內鏡診療科周一至周六均可行胃腸鏡檢查。咨詢預約電話:6861-7604,6861-7965。消化內鏡診療科全體醫護人員必將以嶄新的面貌、精湛的技術和周到的服務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消化內二科山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其前身是山東省中醫院內科消化專業。早在1962年,在著名專家王文正教授帶領下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使我院中醫消化專業居于國內學術領先地位。之后,尹常健、路廣晁教授繼承了老一代的中醫事業,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院消化科已經成為山東省中醫消化界綜合實力最強的科室。2009年科室分化為脾胃病科、肝病科、內鏡診療科三個獨立科室,目前,脾胃病科又有以遲莉麗教授為首的一批發展潛力大、學歷層次高的中青年人才,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好勢頭,已建設成為人才實力及技術力量雄厚、基礎設施齊備的省特色專科。是國家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藥理研究基地,2012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為(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同年獲準承擔建設“隗繼武名老中醫工作室”的任務。科室共有醫生10人,主任醫師、教授3人,醫學博士3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2人;擁有獨立專業病房和門診,開放床位34張,年門診量7萬余人次。目前脾胃病科教授擔任全國或省內相關的學術兼職有:山東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中醫醫師分會常務委員,山東省免疫學會消化免疫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學會消化分會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醫學會第三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等。脾胃病科形成了多個研究方向和特色研究分支。學科堅持突出中醫特色,結合現代醫學診療技術,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對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尤其是對潰瘍性結腸炎、膽石癥、消化性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功能性胃腸病、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針對疾病臨床的特點和傳變規律,摸索和總結出系列診療標準和治療規范。我科還承擔了山東省中醫院東西兩院本系統的復雜疾病和危重癥的診斷與搶救,如: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肝衰竭、消化系統腫瘤等急危重癥的救治。科內自制藥胃康舒治療胃潰瘍、慢性胃炎的治療受到了廣大同行和患者的青睞。教學、科研與學術方面,我科承擔著山東中醫藥大學本科班、研究生班的課堂教學和臨床代敎任務,并接受省內外進修人員的教學任務。共出版專業學術專著30余部,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針對脾胃病疑難病和臨床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科研攻關,先后完成科研課題18項。其中,省科技廳課題4項、廳級課題8余項。先后榮獲省廳級科技進步獎6項。其中,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山東省中醫藥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優勢病種及中醫特色療法脾胃病科在臨床研究實踐中,形成了脾胃病多個研究方向和特色研究分支。學科堅持突出中醫特色,結合現代醫學診療技術,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在對消化系統疾病的防治,對尤其是對潰瘍性結腸炎(痢疾)、膽石癥(脅痛)、消化性潰瘍(胃脘痛)、慢性萎縮性胃炎(痞滿)的治療,針對疾病臨床的特點和傳變規律,采取中西醫綜合治療措施,注意辨病辨證相結合,摸索和總結出系列診療標準和治療規范,療效顯著,已進入全國同領域的先進行列。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痢疾),我們總結認為本病的中醫基本病機以脾虛為本,濕熱瘀毒為標。緩解期主要表現為脾虛,活動期則以濕熱瘀毒為甚,治療上,活動期以清熱祛濕解毒治標為主,以健脾益氣為輔;緩解期以健脾益氣治本為主,兼以清解濕熱余邪、活血化瘀。在膽石癥(脅痛)的臨床治療中,認為本病的形成絕非一種因素所致,但不論何種病因,最后均導致肝失疏泄,膽腑失暢,氣機郁滯,膽汁郁積,日久成石。肝氣郁滯,膽失通降是發病之本。結石本身及痰瘀、濕熱等有形病理產物為疾病之標。根據《內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經旨必須疏肝理氣,以治其本;化堅散結以治其標。故用藥時不論何種證型,一般都應配伍疏肝理氣藥,同時加用軟堅散結、利膽通絡藥。在消化性潰瘍(胃脘痛)治療過程中,注重辯證與辨病相結合,根據現代藥理研究,各種證型均可加用具有抗酸作用的如烏貝散、煅瓦楞等,具有保護胃黏膜作用的如白及、三七粉、烏賊骨,具有抗HP感染作用的如公英、黃連、黃芩,半枝蓮等。臨床應用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療效,為廣大患者解除了病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