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部成立于1994年,是該院的優勢學科集群之一,廈門市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掛靠單位。2014年該科成為首批國家級急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2018年3月被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批準為"福建省臨床重點專科急診醫學專業建設單位"并于2021年5月順利通過驗收正式成為"福建省臨床重點專科",2020年獲批成為"廈門市創傷中心建設單位...
展開>>
介紹: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部成立于1994年,是該院的優勢學科集群之一,廈門市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掛靠單位。2014年該科成為首批國家級急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2018年3月被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批準為"福建省臨床重點專科急診醫學專業建設單位"并于2021年5月順利通過驗收正式成為"福建省臨床重點專科",2020年獲批成為"廈門市創傷中心建設單位",2022年1月設立急診創傷中心病房。目前擁有現代化急診搶救單元12張,急診病房床位52張,急診重癥病房床位12張,創傷中心病房床位28張;有38名急診醫師和87名急診護士,年急診量20萬余人次,年出院病人2500余人次。在醫院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悉心指導下,急診部重點進行以下平臺建設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1、急診急救大平臺急診部始終堅持"醫療為主體,科研教學為兩翼,科室管理和人才培養為動力"的發展理念進行學科建設。目前急診總服務面積達6500平米,總床位擴增至104張。擁有體外膜肺氧合(ECMO)、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智能氣道管理系統、PICCO監測儀、超聲清創系統、便攜式超聲診斷儀、骨髓腔輸液系統、多功能血液凈化裝置、加溫加濕高流量氧療、無創呼吸機、高端呼吸機和心肺復蘇儀等一大批生命支持監護搶救設備。先后開展ECPR(心肺復蘇術聯合ECMO治療)、經鼻加溫加濕高流量呼吸治療、危重病肺康復、人工肝、不明原因發熱病人皮膚肌肉活檢、單步導入式(犀牛角)經皮氣管切開術、雙重血漿置換、免疫吸附、智能氣道管理等疑難危重病診斷和救治新技術,使疑難危重病的搶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借助醫院HIMSS7評級的東風,強化信息化建設,與院前急救中心(120)緊密銜接,建立了制度化聯動機制,能通過電話、網絡等技術完成急救信息聯動,院前、院內信息順暢溝通,打造為院前急救-院內急診-危重癥監護一體化高效生命救護中心,提升疑難病診斷、生命支持和監護、復蘇、損傷控制、確定性手術和康復治療等系統性危重病綜合救治能力,可以保證24小時接收從單一危重病人到批量傷病員的緊急救治。作為醫院急診急救協作的平臺科室,與兄弟科室密切協作,先后開通"胸痛綠色通道、腦卒中綠色通道、腦外傷綠色通道、危重孕產婦綠色通道、危險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快速通道等"多個有"時間窗"要求且需要多學科協作的急危重救治快速通道,努力發揮急診急救大平臺的作用,也因此先后獲得上級領導部門給予"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心衰中心、房產中心、創傷中心和危險性上消化出血救治區域中心等"授牌。2、心肺腦復蘇研究平臺心臟驟停是急診醫學專業必須面對的最急迫的急癥,心肺腦復蘇也因此成為該院急診部最具特色的亞專業。2019年元旦期間,該科利用ECPR技術成功搶救1例從四川來廈門旅游因爆發性心肌炎而心臟驟停72小時的病人,獲得央視點贊和各大媒體轉發報道。這標志該科對心臟驟停救治的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借助該院HIMSS7評級,在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決策支持系統下建立了心肺腦復蘇數據平臺,為深入進行心肺腦復蘇研究提供便利。在科研方面,作為廈門分中心參與科技部"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重點支持項目"中國人群心臟驟停發病率、病死率及危險因素調查(項目編號為2018FY100600)",先后獲得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福建省省衛生廳醫學創新項目1項,廈門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1項,廈門市科技惠民計劃項目2項,廈門醫療衛生指導項目1項、發表心肺腦復蘇研究相關SCI論文10多篇,獲得心肺腦復蘇救治相關的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等。在心肺腦復蘇新技術推廣普及和繼續教育方面,科室也身體力行,不遺余力。目前該部已有高級心肺復蘇模擬人、高級環甲膜穿刺及氣管切開插管訓練模型、氣道管理模型和超聲引導下血管穿刺模擬人等心肺復蘇技能訓練相關的模具和教具;已舉辦四期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心肺腦復蘇急救新進展學習班》。針對公眾的科普宣傳,科室經常到廈門、漳州、泉州和龍巖等地開展面向社會大眾的急救和健康宣傳教育,傳授諸如心肺復蘇、止血包扎固定等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公眾急救意識。作為聯合發起單位,連續10年于每年的10月10日舉辦"急救白金十分鐘--全國自救互救活動日"廈門站大型急救自救科普公益活動,宣揚"急救白金十分鐘理念",加強面向社會的健康知識和心肺復蘇急救技能的宣傳教育,提升群眾自救互救能力,推動廣大群眾在遇到突發心臟驟停病人時不僅僅要愿意和敢于救人,更要有能力實施心肺復蘇高效施救。3、疑難危重病救治平臺在建設急診急救大平臺基礎上,突出急診醫學專業面廣的優勢,針對急診病種繁雜,許多重病患者來該院急診前已輾轉多家醫院仍診斷不清,病情重而復雜,卻又一時難以明確收治到具體專科的現狀,該科收治以下疑難危重病,在診治方面有豐富的經驗。①以"不明原因發熱診治"作為突破口,在多年診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在醫院的大力支持下,于急診病房內開設"發熱待查亞專業診療組",由杜鵬輝副主任醫師擔任診療組長,開展了"不明原因發熱病人皮膚肌肉活檢"新技術,在檢驗科、影像科、病理科、核醫學科、風濕免疫科、血液科和感染科等兄弟科室的鼎力支持和協作下建立了"發熱待查病人診療臨床路徑",給予年輕醫生、規培輪轉醫師、研究生和實習生以臨床實踐指引,提高了疑難發熱病人診治水平。②社區感染、膿毒癥是急診醫學專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從早期液體復蘇到感染控制,科室作了許多探索,在規范化治療的基礎上開展連續血液凈化聯合內毒素吸附治療新技術,大大提高了對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③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急癥之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及胰膽等病變引起的出血,常表現為急性大量出血,累及器官功能,病情兇險,稱之為危險性上消化道出血,屬于臨床上較為多見的急性危重病,可導致患者迅速出現意識不清、休克等危險癥狀。為了提高危險性上消化道出血接診、診斷及救治效率,科室強化多學科、多部門間的協調合作,以急診部為主導,聯合消化科、內鏡中心、介入科、胃腸外科、肝膽外科、檢驗科、輸血科、影像科等兄弟專業科室,建立了危險性上消化出血急診救治多學科協作救治平臺,使該院對危險性上消化出血救治水平上了新臺階。2019年5月獲得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和中國急診專科醫聯體授予"危險性上消化出血救治區域中心",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會長于學忠教授和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候任會長、中國急診專科醫聯體主席趙曉東教授來該院實地考察后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④急性胰腺炎是又一種常見的急危重癥,病人常因腹痛腹脹而急診,其中重癥急性胰腺炎占比20%~30%,院內病死率約為15%。由于病情轉化極快,常常需要急診科、消化科、肝膽外科、內鏡中心和重癥醫學科等多學科協作救治。在醫院的大力支持和兄弟專科的鼎力相助下,急診部把"急性胰腺炎診治"作為特色亞專業建立了"胰腺炎多學科協作診治平臺",選派劉斯瑤醫生到享譽國內外的東部戰區總醫院重癥急性胰腺炎中心進行專項進修胰腺炎診治,與無錫慧方科技有限公司的醫數據平臺合作,建立開發胰腺炎數據庫,開設胰腺炎專病門診,對急性胰腺炎病人進行系統追蹤和隨訪。⑤創傷是全球突出性的社會問題,也是該國青壯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嚴重創傷不僅危及生命,更因其致殘率高和傷后潛在壽命損害大等原因逐漸引起政府和社會重視。嚴重創傷救治成功率是一家醫院綜合實力水平的體現。為貫徹落實國家衛健委文件,《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及《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的"創新急診急救服務",推行和加快"創傷中心"建設,明確要求建設創傷中心已成為該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醫院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成立了急診創傷中心,在急診綜合樓六樓設立創傷中心病房,設置床位28張,投入1200萬元建設創傷復蘇單元,除了配備心肺復蘇、呼吸循環支持、床旁超聲(FAST)、床旁X光機、深靜脈置管、骨髓腔輸液系統、保溫、加溫快速輸血輸液、精準輸液管理系統、出凝血功能監測、心電圖機等創傷基礎和高級生命支持、床旁檢測和診斷設備外,還添置超聲清創系統、體外膜肺氧合(ECMO)、智能氣道管理系統和PICCO等先進的創傷急救、生命支持和監護設備,保障危重傷員救治。同時,該院急診藥房、檢驗、放射、CT、MRI、介入和急診創傷手術室均圍繞創傷中心布局,路徑合理,便于創傷病人及時檢查、檢驗和緊急手術救治。同時,重視創傷救治技能學習,派出業務骨干到國內一流單位進修創傷救治新技術,定期參加中國創傷救治培訓(CTCT)和創傷急診規范救治培訓(ETTC)。在交通創傷救治方面,依據廈門市衛健委統計資料,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交通事故搶救數據,創傷中心接診"120"送醫搶救傷病員1985人,搶救成功率達到99.6%,遠遠高于廈門地區其他醫院,急診部主任藺際龑主任為此在2020年4月獲得廈門市道路交通亡人事故專項整治工作先進個人表彰。順利通過廈門市衛健委組織的專家組評審,并于2020年12月30日獲批"廈門市創傷中心建設單位"。科研方面,作為廈門分中心參與科技部批準的人類遺傳資源行政許可項目"一項探索快速評估中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危險分層的多中心、前瞻性真實世界臨床研究【國科遺辦審字(2020)CJ0186號】";發起"血液凈化治療高脂血癥性胰腺炎的巢式病例對照研究(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號ChiCTR2000030374)"。作為廈門分中心參與浙江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危重癥疾病診治新技術研究-膿毒癥精準化液體治療策略【項目編號:2021C03071;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號:ChiCTR2000040446】"。作為廈門分中心參與東部戰區總醫院重癥急性胰腺炎中心發起的多中心臨床研究"早期血漿置換對高甘油三酯血癥性急性胰腺炎器官功能的影響--病例注冊登記研究(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號:ChiCTR2000039541)";"一項比較平衡鹽溶液(瑞咯啶)與生理鹽水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氯離子和腎臟不良事件影響的臨床試驗:一項多中心、階梯設計、整群隨機對照試驗(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號:ChiCTR2100044432)"。作為廈門分中心,參與南昌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起的多中心臨床研究"低分子肝素聯合胰島素VS胰島素在高甘油三脂血癥性胰腺炎緊急降脂治療的臨床預后影響: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號:ChiCTR1900023640)"。發表相關的多篇SCI論文。在疑難危重病的學術推廣方面,積極參與相關的學術交流,與國內對應學科建設先行單位建立密切聯系,連續舉辦多期閩西南急危重癥醫學研討會,且于2019年11月29日-12月1日圓滿承辦中國急診醫師協會"創傷規范化救治中國行-廈門站"培訓項目;利用舉辦各種學術會議的機會,面向福建省尤其是閩西南地區的急診醫師大力推廣培訓循環監護與支持、床旁超聲(E-FAST)等危重病救治新技術,極力推動急危重癥醫學發展。4、急診呼吸治療平臺呼吸衰竭是最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而呼吸支持則是搶救呼吸衰竭病人的最重要措施。針對需要急診呼吸治療支持的危重病人越來越多現狀,在醫院的大力支持下該科重點發展了急診呼吸治療亞專業,以規范呼吸支持技術,提高急危重癥搶救水平。目前該部已購置加溫加濕高流量氧療儀30臺、無創呼吸機7臺、高端進口呼吸機11臺、視頻喉鏡5臺、視頻氣管鏡3臺、床旁血氣分析儀2臺、體外膜肺氧合(ECMO)和智能氣道管理系統各1套,先后選派多名醫生到中南大學附屬湘雅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進行呼吸治療專項技術進修學習,組建了專業的急診呼吸治療團隊,開展了經鼻加溫加濕高流量呼吸治療、危重病肺康復、單步導入式(犀牛角)經皮氣管切開術、智能氣道管理和體外膜肺氧合等新技術。目前該科的急診呼吸治療平臺具備口咽通氣、鼻咽通氣、氣管插管、一步法環甲膜穿刺、單步導入式(犀牛角)經皮氣管切開等多種緊急人工氣道建立技術,呼吸支持治療手段從傳統氧療、加溫加濕高流量呼吸支持、無創正壓通氣、有創正壓通氣發展到體外膜肺氧合和智能氣道管理等最新高級呼吸支持治療,除了滿足急診病人的呼吸支持治療外,還承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