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無錫市中醫醫院針灸科成立于1956年,由全國名老中醫杜曉山創立。1995年針灸科被確定為首批無錫市中醫重點專科,并保持至今。針灸科現門診開放診療床位數70余張,病區開放床位數15張,門診及病房分別設立中醫特色治療室,開設面癱、中風后遺癥、頸肩腰腿痛、小針刀等專病門診和慢性病灸療特色門診。年門診量10萬人次以上。現針灸科高級職稱4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學...
展開>>
介紹:
無錫市中醫醫院針灸科成立于1956年,由全國名老中醫杜曉山創立。1995年針灸科被確定為首批無錫市中醫重點專科,并保持至今。針灸科現門診開放診療床位數70余張,病區開放床位數15張,門診及病房分別設立中醫特色治療室,開設面癱、中風后遺癥、頸肩腰腿痛、小針刀等專病門診和慢性病灸療特色門診。年門診量10萬人次以上。現針灸科高級職稱4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90%。科室人員分別在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針灸學會、江蘇省針灸學會、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無錫市針灸學會、無錫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擔任重要職務。“杜氏金針手法”為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無錫市中醫醫院針灸科團隊在杜曉山先生學術思想繼承人丁敏的帶領下,建立“杜氏金針手法”流派傳承工作室,整理挖掘杜曉山先生學術思想,并啟動“杜氏金針手法”的學術思想、手法規范、臨床療效等系列研究,病種涉及面癱、腸易激綜合征、變應性鼻炎等多種疾病,通過一系列的挖掘、整理、應用及研究,為針灸科在“杜氏金針”的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繼承“杜氏金針手法”的基礎上,針灸科團隊積極發展新療法,探索多種疾病的治療,包括:1、穴位埋線療法穴位埋線療法是將醫用可吸收材料植入穴位,通過持續的穴位刺激治療疾病的一種方式,其優勢在于療效長久,可減少就診次數。本科穴位埋線療法采用新型埋植材料PGLA,該療法應用于頑固性面癱、頭痛、頸椎病、失眠、月經不調、美容美體等,痛苦小,患者更易接受。2、小針刀療法小針刀療法通過對局部粘連剝離、松解,減少因粘連卡壓造成的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礙,從而改善癥狀。該療法可治療狹窄性腱鞘炎、腕管綜合征、慢性關節炎癥導致的關節變形攣縮、頑固性面癱、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風后痙攣狀態等疾病。3、火針療法火針療法借“火”之力而刺激穴位或局部,集毫針激發經氣、艾灸溫陽散寒的功效于一身,從而達到溫經通絡、調和氣血的作用。臨床上可以治療各種頑固性疼痛,如頸肩腰腿疼痛、風濕或類風濕關節疼痛、產后身痛、跟痛癥、帶狀皰疹后遺痛以及面癱眼瞼閉合不全、肌肉痙攣、麻木、癢癥、痿證、靜脈曲張等。4、蝶腭神經節針刺術針灸科在多種針灸方法的基礎上,配合蝶腭神經節針刺術治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萎縮性鼻炎、嗅覺減退、失眠及胃腸功能紊亂等取得良好療效。5、穴位自血療法穴位自血療法是采用自體血對穴位進行注射的一種療法,能降低機體的敏感性,調理人體內環境。臨床上用來治療皮膚科疾病,如:痤瘡、急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皮炎,也可用于治療其他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咳嗽,哮喘等。6、冬病夏治針灸科的“冬病夏治”包含了兩方面內容,一是“天灸”,即在夏季三伏時節人體陽氣最旺盛之時采用針灸、拔罐及穴位貼敷的方法治療在冬天容易發作或加重的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二是“針大伏”,根據“春夏養陽”理論在“三伏天”用針灸、拔罐等多種療法治療如頑固性面癱、頸腰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經痛、關節炎等病癥,對在夏季有怕風畏冷,不喜空調、電扇,喜溫熱食物,欲穿長袖衣衫等體虛易感、表寒癥狀的人群,在“三伏天”進行針灸調理,也能有效減輕癥狀。7、隔餅灸療法隔餅灸療法是在穴位上置以藥餅,并在藥餅上加艾柱進行燃燒,通過藥餅的藥性及艾草的溫熱共同起到溫通經絡的作用。針灸科團隊根據藥物的特性,精選具有溫脾澀腸功效的中藥打粉,與姜汁調制成藥餅,配以雷火灸,主要用于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胃痛等。另外,針灸科團隊引進并積極開展了刃針、撳針療法、雷火灸、一針見聽、麥粒灸等新技術、新療法,給傳統針灸賦予了新的活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