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北京天壇醫院康復科,與2018年正式成立,是集臨床康復、科研、教學及科技成果創新轉化于一體的臨床專業科室。康復科與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級重點科室-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及神經影像科緊密合作,與腦功能重建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及神經系統疾病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在建)共同形成臨床、科研及科技轉化三位一體的閉環臨床新康復治療技術創新綠色通道,同時對接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
展開>>
介紹:
北京天壇醫院康復科,與2018年正式成立,是集臨床康復、科研、教學及科技成果創新轉化于一體的臨床專業科室。康復科與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級重點科室-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及神經影像科緊密合作,與腦功能重建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及神經系統疾病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在建)共同形成臨床、科研及科技轉化三位一體的閉環臨床新康復治療技術創新綠色通道,同時對接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4321工程(見網站介紹),有得天獨厚的優質資源。集聚國內外神經康復領域杰出的科技創新人才及最前沿的科技創新成果,定位于創建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神經康復臨床治療平臺,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臨床科室。康復科病房設置在住院三部六樓,醫院本部共設病床31張,由臧大維與張玉梅兩位專家作為團隊的領頭人,帶領訓練有素、技術精湛的專業團隊,以康復醫學診療規范及標準化操作為基礎,以特色神經康復為核心、創新開發國內外最前沿神經康復治療技術為重點、病人滿意的康復治療效果為目標、康復方法的科技創新為動力,推動人才梯隊建設和科室快速發展。本學科吸納綜合美國、日本及德國現代康復診療技術與模式的優點,秉承天壇精神和天壇文化,堅持“強神經專項康復,兼顧綜合康復”并行,把神經康復作為核心發展方向的同時,兼顧心肺康復、重癥康復、老年康復、肌肉骨骼系統疾病、脊柱脊髓疾病康復及骨科康復。帶動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吞咽治療、言語治療、認知心理治療、康復工程等康復治療專業和專科康復護理的精細化發展。努力把康復科建設成具有“特色專項技術、特色專病治療、特色康復專科”,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康復評定與治療平臺。康復治療部簡介康復治療部隸屬于康復科,分別位于康復樓三樓及門診一部二層康復科門診,總面積1000余㎡,是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神經康復科技創新臨床平臺,以天壇醫院國家級重點科室-神經病學中心及神經外科作為臨床依托,以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為科技支撐,滿足病人康復需求的同時,也是國際、國內最新臨床神經康復技術創新平臺。康復樓三樓的治療部設有物理治療和作業治療大廳,獨立的康復功能評定室、非侵入性腦刺激室、高頻理療室、言語治療室、吞咽治療室、心理治療室、類腦智能工程室,傳統醫學康復治療室和文體區,可以提供全面規范的診療及科技創新平臺,能夠帶給患者舒適溫馨的康復治療體驗。康復科門診的治療部,配備有功能評定室、物理因子治療室、物理治療室和作業治療室,能夠為門診患者提供舒適便捷的康復診療感受。特色康復設備簡介①步態訓練與評估系統A3,是一款針對下肢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步行訓練的康復機器人,通過計算機控制、步態矯正裝置驅動,使患者在直立體位下通過不斷重復且軌跡固定的步態訓練,強化正常步態記憶,從而在大腦重新建立行走功能區域,建立正確的行走模式并有效的鍛煉相關肌肉及關節,刺激其功能的恢復。主要適用于腦卒中(腦梗塞、腦出血)等神經系統損傷引起的步行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患者越早進行A3系統訓練能獲得更佳的功能恢復效果。②反重力跑臺,利用太空總署在空氣壓力上的技術(DAP),準確地調節氣壓而實現‘失重’技術的部分減重,為康復和訓練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通過增壓袋減輕重力對運動員,患者的影響,讓他們可以在無痛和低阻力的環境下訓練肌肉,提高關節活動范圍,改善平衡以及身體各項功能等。NASA技術利用空氣壓差專利技術(DAP)、精確的空氣校準系統和實時信息傳遞,以1%為增量,承重最低減至體重的20%(減重80%的身體重量),快速、省力且精準。可以為使用者最多減重到無痛的程度下進行訓練,通過部分承重,使患者可以在可忍受的疼痛范圍內進行訓練。③CON-TREX-MJ多關節等速系統,可以進行全身六大關節的力量訓練,包括肩、肘、腕、髖、膝、踝等關節。研究證實等速訓練的力量訓練效果要優于等長訓練和等張訓練。CON-TREXTP可以進行腰背肌力訓練,患者站立在踏板上,固定之后可以做腰部前屈后伸動作。設備內置訓練模塊不僅可以進行等速訓練,還可以進行等長訓練、等張訓練以及持續被動運動(CPM)訓練,可以滿足不同階段病人的肌力訓練需求。在測試和訓練過程中,設備可以實時記錄數據,保存后可以隨時查看和分析,并且可以將幾次測試的數據一起對比,隨時監測力量訓練效果,對制定和調整訓練方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④情景互動式步態分析與訓練系統,可用于神經、骨科、運動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養的步態分析與康復訓練。系統集成了足底壓力的分布測量系統、視覺刺激目標導向性訓練系統、視頻分析模塊、虛擬訓練模塊,能夠測量和分析步行中的動態力的分布、站立平衡能力分析,結合多種情景互動模式進行生物反饋式步行訓練。⑤上肢康復機器人,主要用于腦卒中、脊髓損傷、骨科疾病術后以及周圍神經損傷等疾病導致的上肢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特色專病康復團隊簡介:1.神經內科疾病康復團隊:團隊帶頭人:張玉梅主任臨床方向:(1)神經系統疾病引起功能障礙(運動、吞咽、感覺、言語、認知、尿便等功能障礙)的評定與康復;(2)腦疾病患者語言能力測評方案和語言康復訓練新技術(3)構音障礙、發聲障礙裝置的研發及應用推廣;(4)類腦智能腦機-接口意識引導的康復治療技術;(5)基于神經腦網絡機制的認知、言語障礙評定與康復體系的建立;2.神經外科疾病康復團隊:團隊帶頭人:胡安明博士臨床方向:(1)脊髓損傷病人硬膜外神經根刺激+類腦智能引導結合技術的創新平臺;(2)神經系統腫瘤術后康復治療;(3)快速康復病房建設;(4)其它(更新中)3.類腦智能神經康復團隊:團隊帶頭人:臧大維主任臨床方向:(1)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言語、吞咽障礙及平衡障礙的評定與康復;(2)類腦智能神經康復治療:通過不同設計的康復方案,引導病人的運動意念,識別出運動指令,使病人能自主進行偏癱肢體運動功能康復,適用于神志清楚且生命體征平穩的偏癱病人;(3)類腦智能技術對運動神經元病(肌萎縮側索硬化,ALS)的神經康復治療;(4)腦機-接口認知、心身疾病治療技術:通過物理方法,改善抑郁、焦慮及失眠病人的臨床癥狀;(5)結合類腦智能技術,對脊髓損傷后的病人,應用各種新材料、新手術方法,重建神經網絡,使病人運動功能、感覺功能及尿便障礙功能重新恢復,并設計個性化神經康復方案及治療措施,具體可到天壇醫院特需會診中心脊髓損傷(截癱)聯合門診咨詢;(6)類腦智能柔性手精細功能的康復治療;(7)多參數整合類腦智能康復治療技術,使無法生活自理的病人,能通過外設輔助設施,恢復自主活動。4.人工智能康復建設團隊:團隊帶頭人:臧大維主任,張玉梅主任(1)人工智能康復病房的建設(2)康復訓練場地的人工智能規范化建設(3)人工智能全自動病人主動康復體驗區:智能全過程監測病人面部及肢體運動特征,制定最優康復方案,反饋調整,自動識別危險因素并采取措施,降低人工參與;(4)人工智能神經康復管理康復學科建設的標準及模式;(5)人工智能神經康復醫院-社區-家庭技術體系5.iPS(誘導多能干細胞)及其它干細胞治療康復團隊:團隊帶頭人:招募中(1)iPS多能干細胞移植與類腦智能康復技術治療;(2)iPS多能干細胞對脊髓損傷及顱腦損傷治療;(3)間充質干細胞移植與類腦智能康復技術;6.罕見病基因診斷、干細胞及干細胞編輯康復治療團隊:團隊帶頭人:李偉主任(合作專家)及劉長彬博士李偉,男,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神經系統單基因病診斷中心及神經系統精準醫療研究中心負責人。神經系統單基因病診斷中心、神經系統精準醫療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內容為結合臨床需求開展:(1)神經系統單基因遺傳病、遺傳性腦血管病的分子診斷及研究;(2)腦血管病相關藥物代謝能力和不良反應評估相關的分子診斷及研究;(3)單基因遺傳病基因治療相關的基礎研究工作。7.小兒神經康復(合作)項目帶頭人:高寶勤主任(合作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教授。從事小兒神經病學專業近40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小兒癲癇、小兒行為障礙疾病(多動癥、抽動障礙、孤獨癥等),小兒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等)、兒童脊髓疾病、周圍神經病,兒童腦血管疾病、小兒頭痛,兒童神經感染疾病,兒童腦外傷,兒童神經內分泌疾病、神經遺傳代謝病及其他小兒神經疑難雜癥等方面的診治具有豐富經驗。8.人類能力拓展創新團隊:團隊帶頭人:招募中(1)人類在航空航天、特種行業及運動醫學方面的智能神經功能判定及方案制定;(2)神經功能促進研究及實踐;(3)青少年促智開發;9.康復標準化治療云平臺及區塊鏈平臺建設:團隊帶頭人:招募中(1)立足高點,利用大數據優勢,以區塊鏈技術為手段,建設區塊鏈數據平臺;(2)利用區塊鏈平臺,建設科技創新技術推廣的綠色通道;(3)推廣創新技術指南及規范;特色康復技術(1)腦血管病一體化康復與管理技術;(2)肌肉和骨關節疼痛的體外沖擊波治療技術;(3)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動態定向牽引技術;(4)立體定位導航引導的非侵入性腦調控治療技術;(5)康復機器人、腦機接口和虛擬現實訓練等智能康復技術;(6)三維運動測量與分析技術;(7)聯合肌電-超聲定位的肉毒毒素精準注射技術;(8)吞咽功能的動力學評估與治療技術;(9)懸吊訓練(S-E-T)技術;(10)等速肌力評定與訓練技術;(11)神經源性膀胱綜合康復護理技術;(12)吞咽障礙營養支持康復護理技術;專家介紹臧大維北京天壇醫院康復科行政主任,學科帶頭人,臨床綜合三支部黨支部書記,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PI,腦功能重建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醫學博士,留美博士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二級主任醫師,教授;專業方向:人工類腦智能神經康復,神經變性病,腦血管病。承擔的科研項目及發表的文章:作為主持人承擔國際合作、國家級、省市級及局級課題十余項,其它聯合及分中心負責課題二十余項。獲得市科技進步獎3次(2次主持);發表論文一百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五十余篇。作為PI,承擔并完成三十余項GCP藥物臨床實驗,5項II類醫療器械臨床實驗。國際PCT專利2項,國內專利28項。主持研發項目:(1)腦血管病人工類腦智能神經康復創新技術;(2)腦-機接口類腦智能技術對運動神經元病(肌萎縮側索硬化,ALS)的康復治療;(3)運動行為腦電信號特征的指令分析及應用;(4)EEG腦電人工智能自動診斷及發作識別;(5)神經膠質瘤系統治療新技術研發;(6)認知障礙及心身障礙(抑郁焦慮失眠等)治療干預;(7)人工類腦智能神經康復創新技術區塊鏈平臺建設;(8)iPS多能干細胞治療腦血管病及罕見病性神經系統疾病;(9)類腦智能脊髓損傷修復技術;門診時間每周二下午特需會診中心脊髓損傷(截癱)多學科聯合會診;每周四下午康復醫學科門診;張玉梅北京天壇醫院康復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威爾士王子醫院訪問學者。從事神經病學專業27年,擅長腦血管病、運動障礙性疾病、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及神經系統其它疾病的診治,主要從事卒中后失語癥、認知障礙的評定,對卒中后失語癥、認知障礙的機制,尤其腦網絡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2018年10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成立康復科,服從天壇醫院領導安排,成為康復科副主任,主要從事神經系統疾病的引起功能障礙的康復評定與康復訓練。研究方向:腦血管病、運動障礙性疾病及神經系統其它疾病的診斷及康復。出診時間:每周一下午:神經康復與高壓氧聯合門診+康復科門診,周二上午、周四下午:特需神經康復門診張婧副主任醫師,博士,美國南加大keck醫院訪問學者。長期從事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診治工作,擅長各種腦血管病、重癥腦血管病的診斷與治療、營養支持治療。擅長腦血管病引起的吞咽障礙的臨床評估、吞咽造影評估及康復治療。擅長對卒中患者營養狀態、營養風險相關因素的評估,在營養支持、營養與卒中結局的相關性方面開展了相關研究。參與多項國家級、市局級課題。主持及參編多部著作,發表論文30余篇。主要社會任職為中華醫學會康復委員會吞咽專委會委員,中國康復標準委員會委員,中國卒中與營養委員會委員。參與中國卒中雜志、Stroke&V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