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重慶大坪醫院關節四肢外科1960年骨科與普外科、泌尿外科共同組成一個外科病區。由泌尿外科寧天樞教授任主任,床位40張。除開展一般的手術治療外,還積極開展關節融合術、腰段椎間盤髓核摘除術、脊柱結核清創術等,治療效果滿意。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開始,大量骨傷傷員使骨科單獨成立病區,床位40張,陳受謙教授任骨科主任,同時兼任野戰外科研究所三室主任,...
展開>>
介紹:
重慶大坪醫院關節四肢外科1960年骨科與普外科、泌尿外科共同組成一個外科病區。由泌尿外科寧天樞教授任主任,床位40張。除開展一般的手術治療外,還積極開展關節融合術、腰段椎間盤髓核摘除術、脊柱結核清創術等,治療效果滿意。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開始,大量骨傷傷員使骨科單獨成立病區,床位40張,陳受謙教授任骨科主任,同時兼任野戰外科研究所三室主任,李萬卿任骨科副主任。奉上級指示,骨科病區全部收治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傷員。同時,選派譚肇鏗、劉長江、付樣林、彭學良4人先后分兩批參加醫療隊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前線支援,圓滿的完成了上級分派的任務。1980年下半年,待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傷員痊愈出院后,開始收治其他骨科病人。以陳受謙、林貴德、劉長江等為代表的研究小組人員,通過對脫鈣骨、基質膠移植的研究,于1983年開始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治療骨缺損、骨不連或延遲愈合、腫瘤骨缺損、人工關節置換、脊柱融合術等。1989年,開始應用異種脫鈣骨移植,臨床應用成功率達91.31%。1986年陳受謙教授招收該科第一名碩士研究生----潘繼承,1989年順利畢業。自1983年,骨科與外研所三室行政領導分開,骨科由李萬卿教授任主任,譚肇鏗教授為副主任。在李萬卿、蔣祖言教授主持下,積極開展帶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轉位治療股骨頸骨折及其良性腫瘤。蔣祖言、金大地教授自1981年起開展胸大肌、背闊肌轉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療效顯著。1985年黃旭東調任醫教部助理員,后任醫教部主任和大坪醫院院長;1986年譚肇鏗教授調任大坪醫院副院長;1986年金大地教授調到南方醫院骨科工作,后來任該科主任并成為我國骨科知名專家。1986年骨科由林貴德副教授任主任,在吳先道教授的幫助下,開展了一系列兒麻矯正手術,如肢體延長術等。此時,該科顯微外科技術日益提高,以劉晉才、王愛民教授為代表成功地完成了斷離10小時以上的斷指(肢)再植術,成活率達95%以上。同時開展了帶血管足趾游離移植再造拇指的缺損,再植成活率達100%。并逐漸開展了全身各部位復合組織的移植,使該科的顯微外科手術在西南及重慶地區處于領先地位,并已進入全國先進行列。為了進一步發展顯微外科,于1988年底,骨科由40張床位增至60張床位,其中骨科組40張床位,顯微外科組20張床位。顯微外科組與創傷科并存于另一個病區,由蔣祖言教授主持工作。198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0年林貴德副教授在異種脫鈣骨移釋放系統方面的研究獲該校骨科第一項國家自然基金資助。1991年骨科由蔣祖言教任主任,骨科技術力量進一步提升,能開展骨科各類手術。楊欣建教授成功引進脊柱Halington棒固定術。蔣祖言教授、王愛民教授成功的開展了帶血管骨膜與同種脫鈣骨聯合移植治療大段骨缺損、加壓外固定與肢體延長術治療脛骨骨不連骨缺損、健全神經轉位治療臂叢神經損傷、屈指肌腱鞘管麻醉的臨床應用等,這些治療技術在開展的當時都處于國內的先進行列。1992年王愛民教授受CMB資助赴香港瑪麗醫院骨科進修一年,1993年沈岳、楊欣建教授調到創傷中心工作。1993年王愛民教授、蔣祖言教授“屈指肌腱鞘管麻醉的臨床應用”獲校醫療成果二等獎,1994年王愛民教授、蔣祖言教授“六臟器MODS救治成功”獲校醫療成果一等獎。1997年底骨科由彭學良副教授任主任,并將骨科病區化分為2個經濟獨立的小組:骨科組:25張床位,由彭學良副教授主持工作。顯微、手足外科組:15張床位,王愛民教授主持工作,治療范圍主要是顯微、手足外科外傷與疾病、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病人,特色是各種復雜手外傷的處理,顯微腰椎間盤摘除術,以及帶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移植治療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期間彭學良副教授開展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王愛民教授開展全肘關節、掌指關節和全踝關節置換手術。2000年王愛民教授、杜全印副教授、孫紅振副教授采用血管重建和保肢技術成功切除世界最大骨腫瘤并保肢成功。2001年醫院決定將骨科分成2個病區:骨科病區40張床位,由由彭學良副教授任主任,創傷骨科(創傷二科)49張床位由王愛民教授任主任。2003年骨科病區由趙建華教授任副主任并主持工作,2002年1月,黃海洋教授赴美國留學,18個月后回國任副主任。期間骨科開展了先天性半椎體畸形,脊柱側彎畸形矯正等手術。2001年7月醫院成立創傷專科醫院,建立創傷二科(創傷骨科)病房,顯微、手足外科組全體醫生及原創傷科部分醫生調到創傷二科工作,王愛民任主任,沈岳、楊欣建任副主任,何義平任護士長,展開床位49張。陸續開展了嚴重多發性骨折損害控制分步救治新技術,頸胸腰椎骨折的前路、后路手術治療,骨盆骨折的內、外固定治療,下腔靜脈安置濾網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關節鏡和關節內骨折的微創復位和內固定手術等。2001年,王愛民教授批準為骨外科學博士生導師并招生博士研究生;2003年成功地承辦了近500人參加的第九屆全國骨與關節損傷大會;2003年“脈沖電磁場加速肌腱、軟骨、血管和神經修復的研究”獲得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4年王愛民教授和創傷二科分別獲個人和集體三等功。2003年王愛民教授招生的該科第一批博士研究生----王曉軍、郭慶山并于2006年順利畢業。2005年醫院將骨科和創傷二科合并,床位89張,由王愛民教授任主任,沈岳副教授和孫紅振副教授任副主任,免去趙建華、黃海洋骨科副主任職務。骨科樹立了“創傷骨科”和“人工關節”品牌,許多臨床救治已經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如2005年王愛民教授、杜全印副教授、孫紅振副教授對“1/3軀體毀損的嚴重多發傷救治成功”,2006年“6歲兒童嚴重多發傷救治成功”,2007年孫紅振副教授成功首創的“前后路聯合治療Hangman骨折”,2007年人工關節翻修超過100臺,人工關節置換術超過200臺/年等。2006年王愛民教授主持“組織損傷修復材料關鍵技術研究”獲重慶市科委重大課題(100萬)資助,2007年王愛民教授、沈岳副教授牽頭“骨關節型嚴重多發性損傷的救治”評為校新業務二等甲級成果獎。2007年王愛民教授享受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三類崗位津貼。2007年7月28日該院新病房大樓啟用,骨科由骨一科、骨二科二個病區組成,王愛民教授任主任,孫紅振副教授任副主任,展開床位107張。2008年5月12日紋川發生大地震后,該科在上級統一指揮下,先后有王子明、柳峰、趙建華、蘭秀夫、吳思宇、廖素梅、孫紅振同志赴德陽、汶川前線救治傷病員,王愛民、王雨、平自玲于5月15日從前線接回第一批傷員。骨科表現突出,骨科被評為學校先進黨支部,王愛民被評為優秀黨務工者,王子明、趙建華、廖素梅、榮獲個人三等功,孫紅振被總后嘉獎,柳峰、蘭秀夫、吳思宇、王雨、劉明永獲嘉獎,廖素梅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廖素梅為重慶市第9位奧運圣火炬手,由骨科救治的災區嚴重多發傷傷員劉剛均同志在王子明博士的護送下也成為了重慶市第206位奧運圣火炬手。2008年王愛民教授被評為校十佳博士導師,蘭秀夫、費軍二位被評為校十佳博士,2008年王愛民教授被評為院所“1135”優秀人才(第二層次)。2010年院所黨委成立骨科中心,下設關節四肢外科和脊柱外科,王愛民教授任骨科中心主任,同時兼任關節四肢外科主任,杜全印副教授任關節四肢外科副主任,趙建華教授任脊柱外科主任,孫紅振副教授任脊柱外科副主任。調整后骨科毛收入超億元,獲教學先進集體。關節四肢外科手術數量居全院第一、獲先進集體和優秀科主任(王愛民)、醫保管理先進科室、安全穩定達標單位。2014年門診超8萬人次,住院和手術雙雙超過3000,成立市第一家“運動醫學與關節微創門診”,關節四肢外科為全院外科醫療質量唯一全面達標科室,平均住院日9.36天,為全市最低,骨科毛收入超2億元,廖淑梅護士長召開全市第一個骨科護理大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