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科,病理診斷是目前各種臨床診斷手段中精確度最高的,被稱為臨床診斷的“金標準”。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科成立至今已有六十余年歷史,與桂林醫學院病理教研室實行一體化管理。在臨床病理診斷、教學、科研和法醫病理方面均衡發展,是我校首批碩士點、教育廳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科技廳重點實驗室、省級病理學教學團隊、自治區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展開>>
介紹: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科,病理診斷是目前各種臨床診斷手段中精確度最高的,被稱為臨床診斷的“金標準”。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科成立至今已有六十余年歷史,與桂林醫學院病理教研室實行一體化管理。在臨床病理診斷、教學、科研和法醫病理方面均衡發展,是我校首批碩士點、教育廳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科技廳重點實驗室、省級病理學教學團隊、自治區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國家級首批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形態學示范中心、虛擬仿真中心,是廣西臨床病理質控中心、廣西桂林臨床病理診斷中心、桂林病理??坡撁耍ɑI)+醫聯體、國家病理質控評價中心 (PQCC) 病理技術培訓基地。病理科團隊病理學科建有分子病理研究室、細胞病理研究室、臨床病理研究室和形態教學研究室等四個研究室。近五年來學科共發表學術論文 165篇,其中SCI 16篇。出版著作9部。承擔科研課題38項,經費323.55萬元,實到款323.55 萬元。其中國家級課題4項147萬元,省部級課題 12項 181.4萬元,國際合作課題 1 項2.25 萬元。獲國家級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獎勵8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廳局級獎勵16項。近五年學科累計投入建設經費500多萬元,實驗室專用實驗室面積994.64M2;儀器設備資產總值600余萬元,其中萬元以上儀器90余臺。實驗室擁有開展臨床病理診斷和基礎研究所需的各種設備,如Olympus多功能顯微鏡、高級病理圖象分析處理系統、高速離心機、低溫離心機、水浴搖床、空氣搖床、進口溫度梯度PCR儀、酶標儀、8525超低溫冰箱、CO2培養箱、超純水分離系統、高壓滅菌器、恒溫冷凍切片機、脈沖電泳儀、熒光顯微鏡、電子天平等儀器設備及開展原位雜交、原位PCR、免疫組化的全套設備。在臨床病理診斷病例數量、病種及診斷水平在區內居前列。承擔附院及桂北地區的病檢、尸檢等任務,每年病檢量:常規活檢35000余例,細胞學病檢20000余例,主要接納桂北地區各級醫院疑難會診1000余例,各類尸體剖檢100余例;能夠進行腎病穿刺活檢、移植器官的組織活檢診斷、排斥反應的診斷和監測。并承擔住院醫師、進修生、研究生的見習、實習、培訓等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病理診斷、教學經驗,在區內有較高影響力。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學學科建設碩果累累,包括“一點、二團隊、三重點、四中心”,學研產齊頭并進。人員簡介:病理學科共有醫技人員43名,其中醫師26人,包括教授5名,副教授6名,講師(主治醫師)11名,助教(住院醫師)4名,其中博士學位9名,碩士學位16名。另有技術人員和輔助人員18人,其中高級實驗師3名,中級職稱2名,博士學位3名,碩士學位2名,師資力量雄厚。學科帶頭人:曾思恩,碩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廣西高校首批教學名師,現任基礎醫學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廣西病理學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桂林病理學學會主任委員;廣西臨床病理質量控制中心主任、廣西桂林臨床病理診斷中心主任;廣西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形態學實驗室主任;廣西高校病理學人才小高地創新團隊負責人;教育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現代教育技術與計算機指導委員會委員。先后主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科技廳、教育廳、衛生廳等課題6項;主要研究方向:腫瘤病理/老年性疾病病理。先后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重要設備:科室積總面積800m2,設有取材室、診斷室、技術室、免疫組化室、細胞室、尸檢室、分子病理室、多媒體室、學習室??剖以O備齊全,性能區內一流,自動脫水機、冰凍切片機、石蠟切片機、自動免疫組化機、自動染色機、低溫冰箱、多頭顯微鏡等主要設備均為原裝進口著名品牌,工作學習條件優良,除病理設備外,還有齊全的分子病理研究設備,能完成PCR、FISH、ISH、Westernblot等實驗研究。技術服務常規病檢——對各科室送檢的活檢組織及手術切除標本進行病理診斷,確定組織的病變性質、范圍,指導進一步治療。免疫組織化學技術(Histochemistry)——是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和顯色反應,對組織切片上的相應抗原進行定性、定位、定量測定的一項新技術,主要在良、惡性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腫瘤的病理分型,發現微小腫瘤灶,提供治療方案的選擇及預后的判斷等方面廣泛應用。如果抗體是用熒光素標記則稱為免疫熒光法。病理教研室1992年在廣西率先開展免疫組化染色,現已能檢測近百種抗原,用于病理診斷及科研。從2005年起將免疫熒光用于腎臟病理學的診斷。冰凍切片——是將組織冰凍后直接進行切片,是一種簡便快速的方法,在組織學技術中得以廣泛應用,尤其是對手術病人的術中快速病理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主要用于快速了解病變的性質,確定手術方案;了解惡性腫瘤的擴散范圍,確定手術范圍是否足夠或者增加其它的治療措施。特殊染色——是為了顯示特定組織結構或其他的特殊成分。一般是在觀察HE染色切片的基礎上進行。特殊染色是常規染色的必要補充,也是染色技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在病理診斷中起重要的輔助作用。如應用網狀纖維染色可以區別癌和肉瘤。常用的特殊染色有銀染、PAS、Masson、抗酸染色等。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用熒光標記的單鏈DNA探針和組織切片上與其互補的DNA雜交,通過觀察熒光信號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來反映相應基因的情況,在惡性淋巴瘤等多種惡性腫瘤的診治、預后估計、指導用藥等方面都成為重要的手段。病理教研室從2005年成功開展了FISH技術,現有多種試劑可用于多種惡性腫瘤的診斷及預后評價。細胞學檢查——通過采集病變處的細胞,涂片后進行診斷。常用于淺表組織、器官病變的檢查,也可用于健康的普查。此法操作簡便,病人痛苦少,但最后確定是否惡性病變尚需進一步作活檢證實。常見細胞學檢測內容如下:①脫落細胞學檢查:痰涂片、宮頸刮片等;②液基細胞學檢查:是細胞病理學的新技術,用全自動設備將細胞涂成均勻的薄層片,并去除干擾診斷的血液、粘液和炎細胞的量,可以顯著提高癌前病變檢出率;③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對人體淺表結節(如前列腺、肝、腎、胰、乳腺、甲狀腺、淋巴結等)進行穿刺,通過涂片染色、免疫組化等染色,對病變部位進行良、惡性判斷。該操作創傷小,方便,適用各年齡段病人,部分能達到治療效果(如穿刺排膿)。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