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1980年起建立了協和腎臟病實驗室和血液透析室。九十年代初期,一批年輕學者從海外學成歸來,為協和腎臟病專業的臨床、教學和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發展契機。1993年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各專業組改稱為“學科”,腎臟病專業組更名為腎臟病科,同時成立了血液凈化中心。90年代后期,多位博士、碩士研究生畢業,并相繼赴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日本完成博...
展開>>
介紹:
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1980年起建立了協和腎臟病實驗室和血液透析室。九十年代初期,一批年輕學者從海外學成歸來,為協和腎臟病專業的臨床、教學和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發展契機。1993年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各專業組改稱為“學科”,腎臟病專業組更名為腎臟病科,同時成立了血液凈化中心。90年代后期,多位博士、碩士研究生畢業,并相繼赴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日本完成博士后訓練或進修歸來,使得協和腎內科更具生機和活力。經過近40年艱苦創業,協和腎內科已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的腎臟病診療中心,包括腎臟病門診、病房、血液凈化中心和腎臟病實驗室。在全院各科室密切配合下,科室在日常工作、高干保健,外賓治療及出國醫療會診等各方面完成大量工作,并在復雜病例的診治和重癥患者的搶救中具有豐富經驗,在業界得到一致肯定。學科人才梯隊及學科人員學術兼職近四十年的學科發展中,三代四位學科帶頭人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畢增祺教授:是我國腎臟病學奠基人之一,獲得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杰出貢獻金獎。畢增祺教授數十年如一日,工作在腎臟病防治的第一線,參與并指導協和醫院腎臟內科的臨床、教學、科研及高干保健工作。1979年至1993年任腎內科主任,帶領團隊開展經皮腎活檢、相差鏡下尿紅細胞形態研究、鋪膜式血液透析治療和動靜脈床旁持續血液濾過治療,是國內最早開展這些診治技術單位之一。1984年在我國最早報告了IgA腎病(中華內科雜志)。1986年率先開展了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非透析治療,首先研制了必需氨基酸制劑和腎衰竭的營養療法,探索了中西醫結合在慢性腎衰非透析治療中的意義,該研究獲當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二等獎。發表文章百余篇,主編《慢性腎功能衰竭:臨床防治與理論基礎》。作為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畢增祺教授于1986年被國務院首批直接授予為博士生導師,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被中國科協評為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工作者”。1999年中央保健委員會授予榮譽證書。曾任中華醫學會理事、名譽理事,任第2—4屆中華腎臟病學會常委和副主任委員兼秘書,曾任中華內科、中華老年雜志、中華腎臟病雜志編委,國外醫學泌尿系分冊副主編、中華實用內科等雜志編委、和美國Geriatric Nephrology and Urology雜志編委等。培養碩士、博士生眾多,目前均已成為腎臟學界的中堅力量。鄭法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至1997年任腎內科主任。研究工作重點為慢性腎病代謝紊亂與營養治療、腎間質纖維化機制與干預以及腎小管病變及藥物腎毒性等,為推進腎內科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血液凈化中心的建設與發展和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做了許多工作。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在國內首先報告慢性腎衰患者蛋白質、氨基酸代謝紊亂,率先應用必需氨基酸與酮酸治療慢性腎衰,并報告該療法改善蛋白質、氨基酸代謝紊亂與延緩腎衰進展的作用,該研究(畢增祺教授為首)曾于1985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二等獎。此后在慢性腎衰代謝研究方面,又率先報告尿毒癥患者瘦素的變化與代謝性酸中毒的關系等。1991年后與同行協作,在國內率先開展紅細胞生成素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該研究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藥物腎毒性機制的研究中發現藥物引起細胞凋亡與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變化有關,與合作者共同獲得2008年中華醫學獎二等獎。1997年后對馬兜鈴酸腎病的機制進行了研究,在國際上首先制作成功大鼠慢性馬兜鈴酸腎病動物模型,2007年獲醫科院院校90周年優秀論文獎。曾承擔并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八五”、“九五”、“十五”攻關研究項目,以及衛生部、醫科院等有關科學基金項目。1980年后發表各種醫學論文300余篇,主編醫學專著5部并參與30余部專著的編寫。曾擔任學術兼職有:衛生部衛生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腎臟病分會高血壓與電解質學組副組長、北京醫學會理事兼北京腎病學分會主委、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常務理事。中華醫院協會血液凈化分會副主委、華北地區腎病協作組主委(組長),中華內科雜志、中華腎臟病雜志、中華糖尿病雜志、中華老年醫學雜志、國際老年腎臟病和泌尿科雜志(英文)、中國實用內科雜志、腎臟病透析與腎移植雜志等多種雜志編委。現為中華醫院協會血液凈化分會顧問、中國血液凈化雜志副主編、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副主編及中華腎病研究電子雜志、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診斷學理論與實踐、北京醫學、臨床腎臟病等雜志編委。此外,歷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兼中央醫藥衛生委員會主委,北京市委常委兼中國醫學科學院委員會主委,及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李學旺教授: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93年任內科學系副主任、腎內科副主任、血液凈化中心主任,1994年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1997年任腎內科主任,1999-2007年擔任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及常務副院長。2000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4年獲第九屆中國醫師獎,2016年獲協和醫學院教學名師稱號。在多年臨床工作中,李學旺教授博聞強記、刻苦鉆研、孜孜不倦,尤其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奠定了雄厚的內科學基礎,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于原發、繼發腎小球疾病、腎血管疾病及急、慢性腎衰竭的診斷及治療,在腎炎、腎功能衰竭、血液凈化、腎移植等各腎臟病領域,尤其在腎病綜合征、IgA腎病、狼瘡性腎炎及腎移植排異的免疫抑制治療以及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妊娠等方面都有獨到的研究。對于臨床疑難雜癥、重癥,常能刪繁就簡,給出明確的診斷和行之有效的治療,深受廣大患者的信賴。自80年代初即從事腎小球疾病免疫發病機理的研究,在腎臟病實驗室建立了免疫學、細胞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實驗方法。在國內首先發表了IgA腎病的研究論文,在繼發性腎病如狼瘡性腎炎、干燥綜合征腎損害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兩次獲得院科研成果二等獎,并於1987年獲全國第二屆中青年科研論文比賽二等獎。有關脂代謝異常對腎臟的影響、他汀類藥物的腎保護作用、雷公藤免疫抑制機制的研究及狼瘡性腎炎的臨床研究多次獲院一、二、三等科研獎。目前從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脂代謝異常對腎臟的損害、他汀類降脂藥物非降脂途徑的腎臟保護作用、IgA腎病發病機制及治療、狼瘡性腎炎的治療,糖尿病腎病的治療研究及血液濾過的相關研究等。其中脂代謝與腎臟病進展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科學研究基金、科技部科學研究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北京協和醫院重點研究等多個項目資助。國內和國外雜志發表科研論文、臨床病例報告及臨床病理分析、講座及綜述超過200篇,主編書籍4部,參與15部專著的寫作,主編科普書籍2部。學術兼職:中國醫師協會理事,腎臟內科醫師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腎臟內科分會5、6、7屆常委、秘書及第七屆副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理事,醫療質量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部標準委員會委員,醫療機構標準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腎臟病雜志》、《臨床腎臟病雜志》副主編、《國際血液凈化、移植雜志(中文)》主編。《中華內科雜志》《中國臨床營養雜志》編委、曾任《腎臟病與透析移植雜志》、《中西結合腎臟病雜志》、《實用內科雜志》、《世界醫學雜志》、《基層醫學雜志》編委。李學旺教授已培養博士生51名,碩士生8名;在讀博士生4名。長期擔任協和醫大八年制本科生內科學授課和臨床指導導師;致力于各級醫師的培養和教學,積極參與全國腎臟病醫師的繼續教育和科普工作,參與醫學雜志和醫學會的工作,為推動我國腎臟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李雪梅教授:2005年起任腎內科主任。1997年作為中國優秀青年腎科醫師之一,受國際腎臟病學會(ISN)獎學金資助,前往澳大利亞接受一周的腎科專科醫師培訓。2003-2005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從事危重病博士后研究。2015年成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016年李雪梅教授發起并創立了PUMCH-MGH腎內科發展和醫師培訓基金,牽頭組織申請并獲得國際腎臟病學會授予并資助的PUMCH-MGH腎臟病姊妹中心,為促進腎內科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李雪梅教授一直熱愛、注重臨床工作,有堅實的內科學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一直從事原發性與繼發性腎小球與小管間質疾病以及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診斷與治療,對疑難危重癥患者有行之有效的診斷與治療措施,多次獲得北京協和醫院醫療成果1~3等獎。近年來承擔國家十二五“慢性腎病并發癥的防治”項目,首次對我國數百例尿毒癥患者不同人群中腦血管病變及認知功能做了斷面及相關因素研究,具有國際先進水平。通過承擔農村民生國家十二五“慢病管理”項目,帶領腎內科團隊對平谷地區進行了5年隨訪工作,有針對性對15種慢病編制了適合農村宣教的材料,在收集一萬余人次代謝異常的相關數據和生物標本庫的同時進行宣教,其中腎結石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后續代謝異常相關隊列研究依然在進行中。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李雪梅教授主持的慢性腎病早期診斷系列工作中也作出創新性工作,團隊利用核素雙血漿法這一金標準,在國內首次開展碘海醇在兒童腎功能評價和eGFR公式研發,目前為北京市兒童腎病診治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幫助和應用。李雪梅教授為全球ISCHEMIC研究(8000人)CKD項目中國多中心負責人,該研究項目為美國國立研究院NIH資助,中國CKD入組人數居全球前五,數據結果將對全球CKD患者心血管事件管理及指南建議,產生一定的影響。迄今為止李雪梅教授發表論文約200篇,參與了多部教科書、專著的編寫,是我國有關腎病綜合征、高血壓、高尿酸血癥、CKD-MBD等領域指南與共識的主要專家組成員。曾獲北京協和醫院年度科研獎勵一等獎。李雪梅教授長期兼職社會工作,擔任中國醫師協會腎臟醫師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常委,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國腎臟疾病防治聯盟副主委,中國醫院管理學會血液凈化分會常委,北京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候任主委,北京生物醫學工程分會副主委。擔任中華國際移植與血液凈化雜志副總編,及包括中華腎臟病雜志、中華內科雜志和中華營養等雜志編委。多次參與組織全國學術會議的會務組織工作,作為分中心PI多次協助并參與國內及國際多中心I-III期藥物臨床試驗工作,如鹽酸西那卡塞,腎性貧血口服制劑HIF抑制劑,以及新型降糖藥物SGLT2等。目前,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在職教授6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導師4名,并有數位碩士生導師,均在國外接受過嚴格的科研或臨床Fellow的培訓,回國后領導相關團隊開展臨床和科研工作。主治醫師10余人,均經過協和內科嚴格的臨床訓練,在日常臨床和教學工作中可以獨當一面。并有經驗豐富的護士團隊和主管技師團隊,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若干。經協和醫院進修的同仁,在當地醫院作為骨干開展工作,目前已有數名醫師已成為中華腎病學會常委或委員。臨床醫療工作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日常醫療工作由門診、病房、血液凈化中心(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特殊血液凈化)、實驗室等五部分組成,科室下設腎小球疾病、腎小管間質疾病、急危重癥、高血壓水鹽代謝、慢性腎衰非透析治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專業方向。腎內科在復雜病例的診治和重癥患者的搶救具有自身特色。病房收治患者中疑難重癥比例超過50%。四川發生5.12地震時科室受衛生部和北京市衛生局任務,4位醫生和護士趕赴一線參與擠壓綜合征和并急性腎衰危重病患者的搶救,并榮獲國家巾幗文明獎。科室參與所獲得的成就與平時的積累密不可分。為有力的保障重癥患者的治療,科室建科伊始便非常重視凈化治療的發展。自1998年開展膽紅素吸附、連續性血液濾過、免疫吸附、雙膜血漿置換,是國內開展最早的單位之一。2006年開展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人工肝)治療肝衰竭,是國內最早開展該治療的綜合性醫院的透析中心。現每年進行重癥患者的血漿置換、持續腎臟替代治療(CRRT)各近300例次。作為醫院的平臺科室,科室也為急診、ICU、CCU等重癥患者提供腎臟替代支持。腹膜透析團隊在終末期及重癥患者救治中也做出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