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介入治療科創(chuàng)建于1996年,是一個獨立的、有鮮明特色的臨床科室。目前介入病房有34張床位,醫(yī)師13人,其中正高職稱醫(yī)生2人,副高職稱5人,中級職稱4人,住院醫(yī)師3人,在讀研究生4人。科室配備了GE大平板血管造影系統(tǒng)(4100IQ),具有大視野DSA功能、三維血管成像和CBCT成像功能,三維血管容積成像使經血管的腫瘤介入治療準確性和安...
展開>>
介紹:
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介入治療科創(chuàng)建于1996年,是一個獨立的、有鮮明特色的臨床科室。目前介入病房有34張床位,醫(yī)師13人,其中正高職稱醫(yī)生2人,副高職稱5人,中級職稱4人,住院醫(yī)師3人,在讀研究生4人。科室配備了GE大平板血管造影系統(tǒng)(4100IQ),具有大視野DSA功能、三維血管成像和CBCT成像功能,三維血管容積成像使經血管的腫瘤介入治療準確性和安全性明顯提高,同時完成的CT斷層重建使經皮穿刺介入治療功能進一步完善。目前正在安裝配置國際最先進SiemensMiyabiAngio-CT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具有滑動64層螺旋CT功能和大平板數(shù)字化減影功能,并實現(xiàn)CT和DSA的真正融合,是現(xiàn)代影像學引導介入治療的典范,推動該科的介入治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介入治療科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臨床科研課題,是國家“九五”攻關、北京市“十五”介入醫(yī)學攻關承擔單位、衛(wèi)生部“十年百項計劃”推廣單位。前任主任楊仁杰教授是國內著名介入醫(yī)學專家,中國抗癌協(xié)會腫瘤介入學專業(yè)委員會前任主任委員、衛(wèi)生部中央保健局專家。介入醫(yī)學是在影像設備的監(jiān)視下進行的一種微創(chuàng)性血管及非血管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技術的學科。近年介入科開展的新技術:影像引導下實體腫瘤的腫瘤微波消融術。影像引導下實體腫瘤的腫瘤冷凍消融術。影像引導下靜脈輸液港植入術。3-DCT引導下脊柱骨轉移瘤的經皮椎體成形術。影像引導下實體腫瘤的經皮粒子植入治療。此外,采用持續(xù)灌注化療方法,在肝動脈或門靜脈留管(埋泵)進行靶向區(qū)域灌注化療栓塞治療,在肝癌及肝轉移癌的治療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此方法處于國內國際領先水平。腫瘤的動脈化療/栓塞:是一種局部化療,其優(yōu)點是將3~5F(直徑1~1.6mm)的導管送至最靠近腫瘤部位的腫瘤供血動脈灌注或持續(xù)動脈灌注化療藥,使腫瘤部位的化療藥的濃度大大高于靜脈化療,而全身其它部位的腫瘤化療藥的濃度明顯低于靜脈化療,能降低全身化療毒性,提高療效。同時,可栓塞其供血動脈,使之缺血壞死。目前介入治療科已開展了肝癌、胃癌、肺癌、胰腺癌、結腸癌、腎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胸膜間皮瘤、惡性黑色素瘤、局限期的惡性淋巴瘤、骨肉瘤、各種對化療敏感的轉移瘤等腫瘤的動脈化療和/或栓塞。腫瘤的動脈化療栓塞也可作為外科手術前的輔助化療,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減少術中出血、降低術后轉移率。已開展經導管TAE、TACE、BOAI、腫瘤消融治療等技術。血管及管腔臟器內支架成形術。肺癌或縱膈腫瘤等所致的上腔靜脈壓迫綜合癥、下腔靜脈狹窄之布—加氏綜合癥。晚期食道癌所致吞咽困難。膽管癌、胰頭癌、壺腹癌所致梗阻性黃疸。原發(fā)或繼發(fā)氣道狹窄或阻塞。經皮經頸靜脈肝內門腔靜脈內支架分流術(TIPSS):TIPSS是一種非外科手術治療肝硬變所致之胃、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的新方法,介入治療科已經于15年前開展了這項技術。出血的栓塞治療:如外傷性出血、嘔血、咳血、肝癌破裂出血等。肝硬化脾功能亢進的脾栓治療可以解決脾功能亢進引起的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癥。聯(lián)系電話010-88121122/88196358科室位置:北京市海淀區(qū)阜成路52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