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最早是貴陽醫學院(現貴州醫科大學)1958建立的生物物理系建立的實習基地——“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放射性同位素腫瘤聯合病房”,開放床位僅30張,然而開啟了貴州省惡性腫瘤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的歷史,成為我省第一個專業的腫瘤診療學科。1974年單獨設立腫瘤科,1996年在貴州省率先進行學科專業化設置,使惡性腫瘤專業化、規范化診...
展開>>
介紹: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最早是貴陽醫學院(現貴州醫科大學)1958建立的生物物理系建立的實習基地——“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放射性同位素腫瘤聯合病房”,開放床位僅30張,然而開啟了貴州省惡性腫瘤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的歷史,成為我省第一個專業的腫瘤診療學科。1974年單獨設立腫瘤科,1996年在貴州省率先進行學科專業化設置,使惡性腫瘤專業化、規范化診療水平顯著提高。至今設立頭頸腫瘤科、胸部腫瘤科、腹部腫瘤科、婦科腫瘤科、乳腺腫瘤科、淋巴瘤科和放射物理技術室及流行病學室等亞學科。1998年成立腫瘤學教研室,已經培養腫瘤學碩士研究生240余名。2018年成為貴州省第一個腫瘤學博士授予點,已招收博士生2名。至今,腫瘤科已成為國家級“放射腫瘤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及相關規培教材編寫單位。共青團貴州省委員會兩次授予腫瘤科“青年文明號”稱號(2014年、2016年)。腫瘤科已經步入國內學科專業化先進行列,成為貴州省規模最大、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腫瘤專業學科。腫瘤科遵循“科研指導臨床,醫療質量提高依賴于高水平臨床研究”的學科發展理念,把穩“醫療質量是根本、人才是源泉、科研是動力、成果是標記”的學科發展方向。六十年的積累與沉淀,打造了一支主任醫師(教授)、副主任醫師(副教授)、腫瘤學博士和碩士占95%以上的80余人的高素質、充滿活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腫瘤診療專業團隊,其中二級教授2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三級教授2名;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16人。學科骨干擁有的國內學術地位主要包括:中華醫學會、中國抗癌協會、中國醫師協會等腫瘤相關學術團體青年委員會副主委1人、常委和委員16人。近二十年一直是貴州省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和貴州省抗癌協會的主任委員和理事長單位,擔任省級腫瘤相關學術團體的副主任委員及常務委員9人。近十年,主持和完成國家級、國內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省級支撐和公關等項目近8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全國和區域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3項;發表SCI及中華核心期刊論文等300余篇。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等科技成果獎9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還有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1項、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和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獎二等獎共2項、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項、貴州醫學科技獎一等獎1項、貴州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項)。成為貴州省內腫瘤專業實力最強、擁有國內學術地位最高、規范和創新研究結合能力最強、成果最豐碩的腫瘤學科和專業團隊。腫瘤科臨床優勢和特色以惡性腫瘤的規范化精確放射治療和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抗血管生存治療、化療為學科基礎治療體系,不斷開展創新研究,將新技術、新成果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國內較早將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D-CRT)和X-刀(SRS/SRT)等精確放射治療技術應用于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領先貴州省內所有腫瘤專業學科十年以上(1996年)。目前,學科利用國際先進、省內領先且規模最大的精確放射治療裝備(4臺直線加速器、1臺頭部伽馬刀、2臺四維功能CT模擬定位機、17套放射治療計劃系統和34個醫生工作站、1臺后裝腔內近距離放療機及完善的放射治療QA/QC設備),將國際上絕大多數精確放射治療技術用于治療不同的腫瘤患者,并與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藥合理結合。率領“貴州省放射治療質量控制中心”、“貴州省腫瘤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制訂相關“質量控制標準及實施細則”,在省內起到了放射治療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惡性腫瘤規范化綜合治療的示范作用。省內率先開展PICC深靜脈置管化療和護理,很好的配合腫瘤患者藥物治療,降低毒副反應。因此,腫瘤科的綜合治療水平、規范化診療原則的執行、創新研究和實踐的能力,尤其是在惡性腫瘤放療領域,引領貴州省腫瘤學科發展60年,在國內同行中產生明顯的影響。經過學科團隊努力開展臨床實踐和創新研究,因“肺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7年)”、“鼻咽癌”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2014年)”、“大腸癌”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17年)”、“宮頸癌”完成省內第一例“組織間插植近距離放射治療”,并以此為契機帶動胸部腫瘤科等各亞學科的臨床治療水平提高和學科發展,進一步證明腫瘤科的專業實力、學科特色和省內領先優勢。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60周年(1958年~2018年)紀念冊:index.html。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