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核醫學科于1975年建科,歷經40多年的發展。成立之初,只能開展最基礎放免體外檢測、同位素甲狀腺掃描。1992年有了第一臺匹克伽馬照相機,開展了甲狀腺顯像、骨顯像檢查、甲狀腺吸收碘率測定、腎圖測定、131I甲亢治療。歷經李質彬主任、周起敬主任的積淀,核醫學一步步起步。1997年袁衛紅為核醫學科主任,發展開始加快,體外分析項目由原來的20多項檢查發展...
展開>>
介紹:
核醫學科于1975年建科,歷經40多年的發展。成立之初,只能開展最基礎放免體外檢測、同位素甲狀腺掃描。1992年有了第一臺匹克伽馬照相機,開展了甲狀腺顯像、骨顯像檢查、甲狀腺吸收碘率測定、腎圖測定、131I甲亢治療。歷經李質彬主任、周起敬主任的積淀,核醫學一步步起步。1997年袁衛紅為核醫學科主任,發展開始加快,體外分析項目由原來的20多項檢查發展至60多項。于1997年3月開始開展90Sr核素敷貼治療,核醫學科開始開啟了專家(專科)門診,針對甲亢及甲狀腺癌患者使用131碘治療、甲亢突眼的治療、全身骨轉移的核素治療。2000年4月,引入了全省第一臺瑞士羅氏公司的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開展性激素、生長激素等相關檢測。于2008年引進美國GE公司Infiniahawkeye-4SPECT-CT,從此核醫學進入現代影像時代。2008年10月袁衛紅主任當選云南省醫學會核醫學第五屆專科分會主任委員,歷經幾年核醫學科面貌煥然一新。2016年3月,核醫學科成立護理組,核素治療病房正式啟用,核醫學科發展成為一個集臨床核素治療、分子影像、體外分析的綜合科室,建成了完備的核醫學科專業配置,成為一個現代化臨床科室。2020年,楊雷擔任科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核醫學科發展進入新階段。病房、門診持續增長。2021年4月楊雷當選云南省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在學會繼續發揚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影響力。科室開始收治甲狀腺癌131碘治療患者,現每年收治住院患者200多人次,病人數量持續增長,檢查數量、門診量、DRGs總量均創歷史新高。特色診療診療范圍:甲亢及甲狀腺癌患者使用131碘治療起到常規方法不具有的良好效果,使甲狀腺相關疾病得到很好診治;皮膚瘢痕疙瘩、骨轉移腫瘤同樣通過核素治療,使患者取得較好療效。影像項目:甲狀腺顯像、全身骨顯像、腎動態顯像甲狀腺吸收碘率測定,唾液腺腮腺顯像。體外分析項目:甲狀腺功能測定、腫瘤標記物、性激素測定,高血壓方面(腎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骨代謝檢測等。技術優勢科室現有21名成員。高職以上5人,本科15名,碩士5名,博士1名,梯隊結構合理。核醫學科有專家(專科)門診,針對甲亢及甲狀腺癌患者使用131碘治療、形成了鮮明的特色。目前可開展多項核醫學診療,醫院引入PET-CT現代分子影像設備,治療項目增加,可以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科教成果1975年核醫學科建科以來至1994年間,一直與昆醫大附一院核醫學科組成核醫學教研室,承擔醫學院教學任務。1997年,成立昆明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核醫學教研室。2001年與放射科、超聲影像科合并成立影像教研室,核醫學專業教學工作獨立承擔。2019年獨立成核醫學教研室,承擔教學任務,獨立完成各項教學工作。幾十年來圓滿完成昆醫、海源學院等本科生及留學生教學任務。2006年開始云南核醫學碩士人才培養工作。10余年間培養了11名核醫學碩士,成為云南省核醫學的專業骨干。參編教材副主編4部、編委16部,獲得省級課題3項,發表SCI論文8篇,北大核心論文10余篇,獲實用新型專利6項,展望未來隨著分子影像的進步,科研水平將更上一個臺階。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