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介入科,是國內最早從事介入放射學科臨床診療工作及成立介入病房的單位之一,于上世紀80年代開展了介入放射學工作,并于1993年成立介入放射學專業,1996年成立腫瘤介入科,2004年更名為介入血管科,2016年更名為介入-血管外科,2018年1月更名為介入科。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介入科是國家首批外周血管介入診療培訓基地之一。中山大...
展開>>
介紹: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介入科,是國內最早從事介入放射學科臨床診療工作及成立介入病房的單位之一,于上世紀80年代開展了介入放射學工作,并于1993年成立介入放射學專業,1996年成立腫瘤介入科,2004年更名為介入血管科,2016年更名為介入-血管外科,2018年1月更名為介入科。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介入科是國家首批外周血管介入診療培訓基地之一。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介入科有天河和蘿崗2個病區,天河病區有44張床位,蘿崗病區18張床位。科室有醫生19人,護士22人;其中正高職稱2人、副高職稱5人,中級職稱7人;具有博士學位5人,碩士學位12人。目前醫院擁有標準的介入手術室4間,雜交手術室1間,大平板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DSA)5臺。近年來每年介入治療患者超過3000余人次。介入科開展了全身各專業系統疾病的介入微創手術治療,原發性肝癌、肝硬化門脈高壓癥及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療是介入科的傳統強項。“不同性質門脈高壓癥綜合介入治療的臨床系列研究”獲2005年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肝移植圍手術期影像學及介入診療技術的系列研究”獲2010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針對不同性質門脈高壓癥包括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頑固性腹水、門靜脈血栓、門靜脈海綿樣變、布-加綜合征等進行系列綜合臨床研究,從介入治療技術的創新到患者的規范化管理,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使得介入科在門脈高壓癥的介入治療上始終處于國內、國際領先地位。現有的針對原發性肝癌的各種介入綜合治療方法與技術,如傳統TACE、載藥微球TACE、消融術(微波、射頻、冷凍)、放射性粒子植入術、靶向治療、生物治療、免疫治療等,介入科均有廣泛開展,使患者得到系統與個體化治療。此外,還廣泛開展了全身各部位動脈硬化閉塞癥及動靜脈血栓、胸腹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等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腦血管狹窄、腦動靜脈畸形和腦動脈瘤的介入治療等。診治患者的數量和質量均位居國內先進行列,極大地造福了廣大的患者。近年來,介入科共獲得國家級科研基金10項,省部級基金10余項,實用新型發明專利6項,發表文章70余篇,其中SCI收錄30余篇,省部級科研成果獎3項,主編專著4部,多次舉辦國內、國際介入放射學學術會議。目前已培養博士生20余名,碩士生40余名。全國各地派送進修生來介入科學習,已經畢業進修生150余名,回到當地醫院開展了相應的工作。與省內多家醫院達成合作幫扶關系,并對國內多家醫院進行業務指導。介入科先后派出多名中青年醫生到國內外進修學習與交流,使介入科的醫療、科研與教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