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肝臟外科暨肝移植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我國華南地區最大的肝臟移植中心,是教育部國家臨床重點學科(普通外科)和衛生部臨床重點??疲ㄆ鞴僖浦部疲┑闹饕糠郑彩菄倚l健委肝移植醫師資格培訓基地。通過多年努力,本中心已成為專業特色明顯、國內一流的肝臟外科臨床、教學與研究中心。團隊在學科帶頭人陳規劃教授、楊楊教授的帶領下,創造了多項...
展開>>
介紹: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肝臟外科暨肝移植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我國華南地區最大的肝臟移植中心,是教育部國家臨床重點學科(普通外科)和衛生部臨床重點??疲ㄆ鞴僖浦部疲┑闹饕糠郑彩菄倚l健委肝移植醫師資格培訓基地。通過多年努力,本中心已成為專業特色明顯、國內一流的肝臟外科臨床、教學與研究中心。團隊在學科帶頭人陳規劃教授、楊楊教授的帶領下,創造了多項亞州和國內記錄:亞州首例肝腎聯合移植、亞洲最高全球第二高齡患者肝移植、國內首例肝小腸聯合移植、國內首例肝衰竭孕產婦肝移植、國內最小年齡(25天)供肝(100g)的全肝移植、國內首例兒童供肝“一肝兩受”劈離減體積兒童肝移植。全球最高年齡受體(82歲)劈離式肝移植、華南首例存活時間最長的兒童肝移植、華南首例跨血型兒童親體肝移植、華南首例全內臟轉位兒童劈離式肝移植等多項紀錄。陳規劃教授首創腔靜脈整形的改良背駝式肝移植術式在我國多家肝移植中心示范推廣應用,已逐步成為我國多數肝移植中心的常規術式。目前學科共4個病區(包括??艻CU),開放床位100余張?,F已累計完成各類肝移植手術3000余例,例數和療效均位居全國前列。此外,普通肝臟外科每年完成四級手術超過900臺,常規開展腹腔鏡/機器人肝切除、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胰十二指腸切除等復雜手術。年肝癌切除手術超過600例,微創手術比例超過60%,位居全國一流水平。目前已形成了以“重癥受體肝移植”、“肝癌肝移植”、“兒童/劈離式肝移植”、“利于干細胞治療肝移植難治性并發癥”、“腹腔鏡/機器人精準肝切除”、“肝癌個體化綜合治療”等為代表的??铺厣???剖壹夹g力量雄厚,醫生均有博士學位,國家級學術團體副主任委員以上共6人,常委10人,委員8人;省部學術團體主任委員2人,副主任委員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1人。團隊獲得了我國肝臟移植領域較早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獲得8項省部級一等獎和2項二等獎,是我國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最多的肝臟外科暨肝移植團隊之一。團隊先后獲得國家科技計劃(97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項目150余項,累計科研經費超1億元。發表科技論文500余篇,其中SCI論文200余篇,包括Cell、NatureCommunication、Hepatology、journalofHepatology、CancerResearch、CellResearch、ClinicalCancerResearch、TheBritishMedicalJournal等一系列權威期刊論文,出版了《肝臟腫瘤外科學》、《消化外科手術圖譜》、《肝臟移植病學》、《腹部器官移植手術學》、《肝臟移植麻醉學》等多本肝臟外科、肝移植相關專著。牽頭制定了《肝切除術后加速康復中國專家共識》、《劈離式肝移植專家共識》、《成人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移植圍手術期管理專家共識》、《中國大陸地區肝移植術后缺血性膽道病變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加速康復外科優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圍手術期管理臨床實踐專家共識》等多個專家共識。學科牽頭成立了廣東省肝臟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廣東省移植醫學工程實驗室、廣東省/廣州市干細胞技術臨床轉化基地、中山大學器官移植研究所、廣東省肝臟疾病生物治療臨床轉化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等研究和實驗平臺。中心創辦了領域內的品牌期刊《器官移植》、《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志》,均為核心期刊,且多次獲得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稱號,英文期刊《LiverResearch》已被Pubmed收錄。中心每年均舉辦國家級學習班和培訓班。已成功舉辦12屆的“羊城肝臟移植高峰論壇”是我國肝移植領域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論壇,有力的推動了國內外肝移植領域的合作,促進我國肝臟移植技術的進步。學科特色1、重癥患者肝移植:重癥患者肝移植圍手術期死亡率較高,團隊通過早期血液凈化、人工肝支持、圍手術期預防性器官保護、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個體化康復以及基于病房單元醫療質量與安全的科學化管理,有效降低了圍手術期死亡率,重癥患者術后1年存活率從60%提高到90%以上,5年生存率從50%以下提高到80%以上。團隊牽頭制定了《成人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移植圍手術期管理專家共識》、《加速康復外科優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圍手術期管理臨床實踐專家共識》,重癥肝炎肝移植的系列研究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2、肝癌肝移植:肝癌肝移植術后肝癌復發/轉移嚴重影響肝移植術后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團隊通過肝癌復發風險個體化預測、術前橋接/降期綜合治療、術后無激素免疫抑制方案等防治策略,制定出了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肝移植術后肝癌復發等綜合治療措施,將肝癌肝移植的5年生存率從不足40%提高到60%。肝癌肝移植的系列研究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華夏醫學科技二等獎1項。3、兒童/劈離式肝移植:華南地區是兒童先天性膽道閉鎖的高發地區。為解決兒童肝移植供肝來源短缺的難題,團隊作為國內開展劈離式肝移植例數最多技術最成熟的肝移植中心,率先建立了可推廣的劈離式肝移植關鍵技術體系,牽頭制定了國內首部劈離式肝移植專家共識,成立華南地區劈離式肝移植聯盟,顯著提高了兒童先天性膽道閉鎖肝移植的長期生存率,其療效已達傳統親體肝移植水平。4、利用干細胞治療肝臟移植術后難治性并發癥:肝移植術后難治性并發癥包括激素抵抗性急性排斥反應、缺血性膽管炎、移植物抗宿主病等,這些并發癥是導致移植肝丟失的主要原因。團隊首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利用超聲造影的方法早期診斷肝移植術后缺血型膽管炎,同時利用間充質干細胞(MSC)的免疫調節、促進修復等生物學特性,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揭示MSC在ABO血型不符肝移植的應用可以降低術后嚴重感染和膽道并發癥的發生率。國際上首次報道利用MSC成功逆轉激素抵抗性急性排斥反應和治療肝移植術后缺血性膽管炎。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牽頭制定了我國首部肝移植后缺血性膽道病變診斷及治療的專家共識。5、腹腔鏡/機器人精準肝切除:精準肝切除旨在追求徹底清除目標病灶的同時,確保剩余肝臟解剖結構的完整和功能性體積最大化,最大限度控制手術出血和全身性創傷侵襲,最終使手術患者獲得最佳康復效果。團隊將精準肝切除的理念與腹腔鏡/機器人手術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利用腹腔鏡/機器人精準肝切除治療肝癌的專科特色。術前在傳統肝功能檢測的基礎上聯合吲哚菁綠排泄實驗、肝臟體積測定對肝切除安全限量進行個體化評估。采用三維可視化技術結合流域分析,清晰地呈現腫瘤與肝臟脈管系統的空間關系及受累情況,精確評估目標病灶范圍。術中結合熒光染色、腔鏡超聲技術可視化使目標切除肝臟,有效控制術中出血,減輕組織損傷。術后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優化圍手術期處理,減少手術后應激,促進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節省醫療費用。目前,我科常規開展腹腔鏡/機器人左/右半肝切除術、解剖性肝段切除術、聯合肝段切除術,肝尾葉切除術、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等復雜肝臟外科手術。在我科每年完成的900余臺四級手術中,肝癌切除手術超過600例,近70%為腹腔鏡/機器人微創手術。此外,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腹腔鏡胰體尾腫瘤切除術、腹腔鏡脾切除術、腹腔鏡雙鏡聯合膽道取石術也是我科常規開展術式。6、肝癌個體化綜合治療: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團隊為提高肝癌遠期療效,組建了完善的肝癌規范化隨訪系統及專病數據庫、生物樣本庫,進行了大量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建立了“患者為中心,以疾病為鏈條”多學科診療(MDT)模式。該模式是以我科牽頭,整合肝臟內科、放射科、介入科、超聲介入科、腫瘤內科、放療科、中醫科,綜合不同專業背景的專家意見為患者量身定做診療方案。對于腫瘤可切除的患者,團隊采用肝切除、肝移植等治療手段,安全有效的達到腫瘤治愈。對于腫瘤負荷較大,術后高危復發風險的患者,團隊建立了術前降期、術后輔助的新型治療模式,有效降低了患者術后復發風險,提高手術療效。無法行手術切除的患者,其總體療效明顯劣于根治性治療患者。團隊采用個體化綜合治療,將部分不可切除的肝癌轉化為可切除肝癌后進行手術根治治療,明顯改善患者預后。對于殘留肝臟體積不足而無法接受手術切除的患者,目前可以采用門靜脈栓塞、門靜脈結扎聯合肝實質分離的兩步法切肝等方法,使患者健側肝臟在短時間內增大,從而達到手術切除的要求。腫瘤過大,侵犯重要肝內管道結構的腫瘤患者,可采用局部治療聯合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使腫瘤縮小,從而獲得手術切除的機會。對于晚期肝癌患者,團隊開展了多項肝癌臨床研究,探索新的治療藥物與模式,延遲患者遠期生存時間,改善生活治療。7、器官保存新技術:供體器官進行體外冷保存是移植前的關鍵技術環節。研發可大幅度改善器官冷保存損傷的干預策略,對于建立器官冷保存新技術、緩解供體短缺和移植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的問題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臨床轉化價值。本團隊近年基于冬眠機制研發新型器官保存液,已成功將供體器官冷保存時限延長了兩倍以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