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內科,其前身即上海市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內科。一、中醫內科的創建和發展曾匯聚包括時任上海市中醫學會第一屆主任委員陸淵雷孟河丁派傳人章次公在內的一大批各科中醫名家。當時被中醫界的同道譽為上海名中醫的發祥地及上海乃至江浙名中醫的搖籃。嚴二陵、朱錫祺、章慶云、姚玉蘭等中醫名家先后在中醫內科任職臨診,在長期的診療過程中...
展開>>
介紹: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內科,其前身即上海市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內科。一、中醫內科的創建和發展曾匯聚包括時任上海市中醫學會第一屆主任委員陸淵雷 孟河丁派傳人章次公在內的一大批各科中醫名家。當時被中醫界的同道譽為上海名中醫的發祥地及上海乃至江浙名中醫的搖籃。嚴二陵、朱錫祺、章慶云、姚玉蘭等中醫名家先后在中醫內科任職臨診,在長期的診療過程中各自形成了鮮明的診療特色。如朱錫祺對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的治療,章慶云、姚玉蘭等對肝臟等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嚴二凌等對腎病的治療在滬上中醫界已十分有名。1973年至1976年間,中醫內科先后撰寫了《中醫中藥治療風濕性心臟病300例小結》、《“高一方”沖劑治療高血壓前期51例小結》收入上海市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臨床資料匯編》一書。1976年,岳陽醫院正式成立。建院初期,章慶云任內科主任并兼內科教研室副主任、施浚昌任內科主任兼西醫內科教研室副主任、姚玉蘭任內科副主任。嚴二凌、朱錫祺任內科顧問。1979年,醫院為擴大規模,經上級同意,新增床位100張,其中包括內科病房床位30張。章慶云、朱錫祺等名家進入病房,用中醫特色療法診療患者,收到良好療效。1976年-1985年,中醫內科借助開設病房之優勢,重視對老中醫經驗的采集與整理。由郝洪濤、葛文樵等人先后整理了《朱錫祺醫案》、《章慶云醫案》、《老中醫經驗匯編》等多本中醫名家診療經驗資料。內容涉及呼吸系統(肺結核、支擴咯血、氣管炎等)、心血管系統(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等)、消化系統(胃癌、過敏性結腸炎、胃下垂等)、泌尿系統(慢性腎炎、腎絞痛、尿血水腫等)風濕免疫系統(節結性紅斑、環形紅斑、風濕病等)、神經系統(癲癇、血管性頭痛、腦振蕩后遺癥)等諸多臟器的疾病。八十年代初,岳陽醫院內科分為中醫內科、西醫內科,開設中醫內科、西醫內科病房,共設床位46張,其中中醫內科床位30張。中醫名家朱錫祺成為岳陽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中醫內科在中醫治療腎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血液系統疾病取得良好臨床療效,涌現出章慶云、黃振翹、張天等多位中醫專家。1983年推拿科與中醫內科合作,以心功能的指標觀察推拿治療高血壓作用的研究論文《推拿對心阻抗血流圖的影響及其迅速降壓效應》被推薦到在南斯拉夫召開的第六屆國際生物電阻抗會議上宣讀,引起了國際專家的重視。1984年中醫內科在醫院系統率先開設膏方門診,并實行老中醫常年帶教門診。同年,參與當時的局級科研項目《“強心飲”治療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研究》。科室于1984年開展了“內窺鏡”項目,在消化系統的科研實踐中,撰寫了《“健胃茶”治療萎縮性胃炎臨床研究》一文。1984年由黃振翹任中醫內科主任,由朱錫祺、章慶云任顧問。中醫內科在全市住院醫師病史評比活動中獲得“病史特別優勝獎”。同年,中醫內科獲得“上海中醫學院校先進集體”稱號。1989年黃振翹繼任中醫內科主任,張春濤任中醫內科副主任。同年由黃振翹主任主持中管局課題《健脾補腎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針對機制的研究》一項。進入90年代,岳陽醫院爭創三級甲等中醫院,根據等級評審的要求和學科自身發展需要,中西內科的格局發生了變化,內科的各個專科逐步從大內科分化出去,出現多個二級分科,至1994年,逐步形成了心內科(以西醫內科為主)、腎內科、血液科、腫瘤內科、消化科、等多個獨立的科室。大內科主任為吳志英,副主任有何立人、陶明龍。1996年大內科主任為蔣貝子,副主任何立人、陶明龍、周榮根。黃振翹、吳志英任內科顧問。1997年,醫院申請轉性為中西醫結合醫院,大內科的設置有所變化,二級分科增加了西內科、普內科和干保科,內科又分成西醫內科和普內科,大內科主任李進禧兼西內科主任,大內科副主任周榮根兼普內科副主任。普內科形成了門診診療以中醫為主,病房治療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模式。科室擁有病房臨床醫師4人,其中主任1人,主治醫師1人,住院醫師2人,床位40張。當時專科建設進一步加強,1996年中醫內科開設脂肪肝專科門診,1997-1998年又先后開設了老年性癡呆、中風后遺癥等專科門診。1997-1998年科室采用“活血、補氣、化瘀”之法,研制了自制制劑"栓合劑1號""栓合劑2號",經測控發現上述2種自制制劑能有效減少微血栓的數量,防止卒中再發。中醫內科周榮根等經過多年努力,通過對32只WAST大鼠分成4組隨機對照雙盲試驗,證實了茶樹根對血脂調節及改善血液流變學的作用。該動物試驗及所得結論發表在2002年的《中醫雜志》。并自制“老茶降脂片”中藥制劑。近十年來是醫院發展重要時期,2000年后,由于越來越多的專業從內科細化出去,大內科建制取消,設立普內科。西醫內科和中醫內科暫時退出醫院發展的舞臺。2006年,醫院為更好繼承和發揚中醫特色,加強中醫教學的需要,重新恢復中醫內科建制。隨著岳陽醫院新病房樓A樓的投入使用,為歷史悠久的中醫內科的重建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2006年9月中醫內科病房在A樓15樓建立。薛鸞任中醫內科主任,王家琳任中醫內科副主任。開設床位38張,以中醫風濕和內分泌治療為科室特色。其中中醫風濕病、內分泌病均中標2006年度中醫藥大學A級專科。2008年,為凸顯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特色,將原有的風濕和內分泌科室特色中醫診療分離成獨立的風濕科及內分泌科。調整A樓21病區為中醫內科病房。由張振賢任中醫內科主任兼中醫內科教研室副主任,張焱任中醫內科副主任。至2010年中醫內科設有病房床位42張,臨床醫師15名,80%的臨床醫師經過碩、博士研究生培養及國內外內科學科的專業培訓,擁有正高職稱3人,碩士生導師3名。為臨床和科研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進一步拓展中醫優勢病種,科室2006年起在慢性疲勞綜合癥、頭痛、心律失常、脂肪肝、失眠等身心疾病及亞健康狀態方面積極開設專科專病,在近6年內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醫療科室。先后獲得岳陽醫院“和諧科室”、“溫馨病房” “優秀學習小組”等多項榮譽稱號。二、特需病房的創建和發展2003年,為做大岳陽醫院品牌,服務特需人群,正式成立了岳陽醫院特需醫療科,并在現健康管理部小樓內開設特需病房,擁有特需床位11張,單人獨間,醫療衛生設施齊全。科室形成集養生、康復、保健、綜合治療、個性化的住院體檢為一體的主要醫療方向,有一支訓練有素、服務意識強、業務水平高的護理隊伍,能成功進行各科病人、重癥病人的特殊護理。科室依托醫院的專家團隊為特需人群提供高級專家會診。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外科、脊柱科、五官科、婦科、肛腸科等各科疾病,配合中醫推拿、針灸、康復等手段,突出中醫特色,同時注重亞健康的中醫調理和已病防變的預防治療,提供特需人群體檢、冬令膏方、中醫四季養身健康指導。提供人性化、全程陪同、全方位的溫馨服務。建立完整的電腦檔案以利回訪。2003年12月特需病房投入運作,以高端人群體檢為突破口,先后接受單位團隊體檢92批次,常年定點體檢單位26家。2003年正值“非典”肆虐時期,結合醫院中醫治療特色,特需醫療部自擬"防非典A、B方"提供11400多人“防非”保健。2008年特需病房歸屬中醫內科,實行中醫內科與特需病房統一管理模式,有特需床位11張,全部為單人間,病人來源從滬籍高端人群發展至江浙閩乃至全國各地。三、學科特色中醫內科以中醫綜合治療為科室特色及發展方向。擅長運用中醫特色療法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失眠、頭痛、心律失常、高血壓病、代謝綜合征、高脂血癥、缺血性腦病、以及中風后遺癥、各類手術后、腦損傷后的中醫調攝。并配合中醫推拿、針灸、外洗、灸法、臍療、督灸等康復手段,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指導病人進行音樂治療、功法訓練、中醫食療,推拿導引,穴位按摩,熏蒸熱熨,敷貼浸足等諸多預防治療并舉的康復養生方法。四、醫療工作1979年中醫內科病房從30張床位起步,1994年擴充至40張床位,診治范圍從最初的中醫心病、中醫哮喘、中醫胃腸病等逐步擴大。對脂肪肝、癡呆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的進一步細化疾病運用中醫診療收到良好效果。1996年中醫內科將研究的觸角伸向了內分泌、免疫等新方向,收治病種進一步擴大。對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系統性紅斑狼瘡、炎性肌病、糖尿病及糖尿病并發癥、各類甲狀腺疾病、肥胖代謝綜合征等的中醫治療獲得病人肯定。2006年,中醫內科在新病房A樓15病區重新建立,擁有床位38張,2006年中醫內科病房入院人數401人,出院人數367人,年門診量44649人。2009年中醫內科調整至A樓21病區,原有的風濕、內分泌分離為獨立的二級分科。中醫內科確定了以內科疾病的中醫診療為特色的總體發展方向。目前,全年開設脂肪肝專科、慢性疲勞綜合癥專科、頭痛專科、失眠專科、心律失常專科等多個專科門診,及中醫內科普通門診、專家門診、聯合門診等多項門診醫療。并且中醫內科為方便病人,積極響應醫院號召,還另行開設了便民門診、輪流參與發熱門診、哮喘敷貼等多項醫院特色門診。2009年入院人數達508人次,出院466人次,門診量達到31065人次。目前在慢性疲勞、脂肪肝的中醫藥調理。高血壓、中風后遺癥、頭痛、冠心心絞痛、糖脂代謝紊亂、動脈硬化斑塊等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外傷后、中風后或各類腫瘤疾病的康復治療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治療體系。五、科研工作與科技成果科室重視科研工作,并重視科研對臨床工作的指導作用。2003年至2006年,承擔省部級課題1項,局級課題4項,出版專著6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5篇,SCI收錄1篇。2006年至2010年,先后承擔上海市科委課題2項,上海市教委課題1項,與第二軍醫大學藥學院聯合973項目組課題1項。上海市科委分課題1項,發表論文5篇,編著2本。其中張振賢以第一承擔人申報上海市教委課題《慢性疲勞綜合征中醫體質調查與理虛解郁方的療效觀察》一項,以及上海市科委分課題《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傳承研究--名中醫夏翔學術思想傳承研究》一項。六、教學工作與人才培養科室自成立起即被授予碩士研究生培養點,目前正在納入培養的碩士研究生有12名。科室每年承擔上海中醫藥大學本科生、七年制學生、留學生、進修醫師60-70課時的臨床帶教任務。承擔中醫內科學和中西醫結合內科學、康復醫學的課堂教學和臨床實習帶教任務。承擔“住院醫師基地培養計劃”中醫全科住院醫師的培養帶教。姜明全副主任醫師、張維佳主治醫師任基地住院醫師的“成長導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改革。先后開展了PBL教學、案例式討論名老中醫教學查房、心靈導師等多項教學改革并堅持每1-2周開展小講課、教學查房、病例討論等豐富的臨床教學。科室重視人才梯隊的培養,不斷提高科內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張振賢獲得上海市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養項目。張振賢、張炎二人入選上海市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培養項目。陳敏、吳麗麗、張燁入選醫院“青苗計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