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病理科,自1984年北京安貞醫院建院初期,病理科的建立就得到了吳英愷院長的關心和重視。病理科是醫院最早成立的科室之一,在這30年間,病理科在白逸秋(1984—1994年)、張慧信(1994年-2006年)和陳東(2006年-至今)三位科主任的領導下,在病理科全體醫師、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病理科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新技...
展開>>
介紹: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病理科,自1984年北京安貞醫院建院初期,病理科的建立就得到了吳英愷院長的關心和重視。病理科是醫院最早成立的科室之一,在這30年間,病理科在白逸秋(1984—1994年)、張慧信(1994年-2006年)和陳東(2006年-至今)三位科主任的領導下,在病理科全體醫師、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病理科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新技術應用與科室建設、教學及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發展。病理科現有人員16人,醫師9人,技術人員7人,博士3人,碩士8人,其中技術人員中有碩士學位2人,主任醫師1人,病理科現有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3人,主治醫師2人,主管技師2人,碩士生導師1人。科室特色:腫瘤病理診斷及鑒別診斷、心肺血管腫瘤病理診斷及鑒別診斷、心肌病、心肺移植病理的監測、胎兒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尸體解剖。病理科根據醫院發展需要,科室自身特點,以及同行間的發展水平,本著“立德、立制、立功”的理念制訂了科室的發展方向和規劃,從科室建設規模,儀器設備配制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做了“科有特色、人有專長、功能完備、設備優良、規模適中、制度規范、布局合理”的建科理念。以使病理科在未來的發展和建設中與醫院及同行保持一個較高的技術水平。不斷豐富科室“三心三意”思想教育的內涵(即醫務工作人員的良心、責任心、進取心;服務意識、憂患意識、安全意識)。注重培養科室人員的責任感、榮譽感,提倡團隊精神。通過30年的建設,病理科的學科建設已初具規模,并有一批具有較高學歷的專業人才。目前開展的有臨床病理診斷、術中快速冰凍切片病理診斷、臨床細胞學診斷、臨床尸體解剖以及心、肺移植病理診斷、FISH等分子病理學檢查技術。特別在胎兒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尸檢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小兒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病理解剖學習班”;多次舉辦病理新技術研討會,使安貞醫院病理科在全國和北京市的學術地位不斷提高。同時,借助網絡平臺、推動新技術應用,與科室建設齊頭并進。病理科網絡化建設躍居同級醫院前列,網絡給科室現代化建設增添了活力。2007年與朗珈生物醫學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病理網絡系統,從病理標本的收集、制樣到病理診斷報告的發出,以及病理檔案資料的歸檔全程實現了網絡傳送和計算機數字化管理。創立新型病理檔案歸檔管理模式,是北京地區最早實現病理網絡管理的病理科之一。采用環保理念建設實驗室,合理設置工作流程,最大限度降低或消除了甲醛、二甲苯等有害物質對病理工作的人員健康的危害。是北京地區最早實現環保理念的病理科。科室多位同志兼職社會工作,共謀學科發展,陳東同志成為中華醫學會病理分會兒科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病理學分會第八屆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師協會臨床病理專科醫師分會理事、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心血管疾病學組(籌)副組長一人,第八屆中國女醫師協會會員。《心肺血管病雜志》和《診斷病理學》雜志編委,《中華病理學雜志》審稿專家。王偉同志2012年被國家衛生部病理質量評價中心聘為專家組成員,并擔任衛生部病理質量評價中心常規病理質控組秘書。在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北京市病理技術學組第三屆委員會當選為北京市病理技術學組副組長兼秘書長;擔任《診斷病理學》雜志編委,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病理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委。方微任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頭頸疾病學組(籌)委員。教學科研成果:先后與兄弟單位和醫院相關科室,開展科研及科研協作70余項,其中“肺動脈高壓病理學及可復性研究”等7項科研課題分別獲衛生部、北京市及北京市衛生局科學進步成果獎。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在國外醫學期刊發表論文4篇,中華級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參與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北京市級課題10余項。現在在研課題中一人獲北京市優秀人才A類項目資助課題一項,院內科研基金資助一項。兩人獲得首醫基礎臨床科研項目資助課題。做為副主編、編委先后出版了《基礎腫瘤學》、《臨床病理學》、《胃腸病理學》等論著,出版病理技術類專著《實用現代病理技術》、《頭頸部病理學》。科室榮譽:多名技術員在北京市病理技術免疫組化室間質控賽及石蠟、冷凍切片比賽中獲得獎項,為科室爭得了榮譽。在2013國家衛計委病理質控評價中心舉辦的全國石蠟切片益迪杯比賽中獲二等獎。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