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BT分流術并發癥有分流管道阻塞、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動脈扭曲、成角、血液瘀滯、出血量增多、肺充血、胸腔積液等。
1.分流管道阻塞:分流管道直徑<4mm、年齡小、術前高血細胞壓積、采用體外循環手術和術后應用血小板可能導致術后管道栓塞。在術中、術后必須保持充分的灌注壓防止早期分流管道栓塞,還可使用正性藥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支持使動脈收縮壓維持在75~90mmHg,以保證有足夠的血液流經人工管道。
2.充血性心力衰竭:術前心臟功能不佳,術后肺部血流量迅速增加,都可能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程度較輕,經強心利尿的藥物治療即可控制。
3.肺動脈扭曲、成角:可能由錯誤估計管道長度導致,因此在上動脈阻斷鉗前應先考慮好管道尺寸和長度,因為阻斷后影響鎖骨下動脈和肺動脈真正的距離的計算,管道通常剪成一定的弧線,以抵消患兒生長需求。
4.血液瘀滯:將阻斷鉗夾到PTFE管道上容易導致血液淤滯和血栓形成,因此術中完成吻合后鎖骨下動脈阻斷鉗一直要到肺動脈吻合口完成后再開放。
5.出血量增多:術畢可能因縫合部位滲血多導致出血量增加,此時可采用浸過凝血酶的明膠海綿止血,縫合部位滲血多時,使用魚精蛋白中和肝素。
6.肺充血:常由分流量大引起,術后機械通氣,使動脈血PCO2維持在40~45mmHg,PO2維持在50~60mmHg可預防肺出血發生。
7.胸腔積液:肺血流量過多時可能導致胸腔積液,行胸腔引流、改善心功能、腸外營養支持等手段,積液多在可在一定時間內消退。
各種復雜先心病、心臟瓣膜疾病、冠心病、主動脈夾層及動脈瘤的外科治療。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冠心病、主動脈和外周血管疾病診斷與治療。
主動脈夾層的治療、不停跳全動脈化冠脈搭橋術、重癥瓣膜病手術及先心病瓣膜病的不開胸微創手術,心臟病、心肌病等治療。
各種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冠心病及大血管疾病的外科診斷和治療。
心臟移植、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冠心病、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動脈硬化閉塞癥、周圍靜脈曲張、周圍血管血栓栓塞等疾病的外科手術、微創手術、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