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聲明:本文僅用于科普用途,為了保護患者隱私,以下內容里的相關信息已進行處理)
摘要:本病例主人公為一位12歲的小學生,活動時不慎扭傷左足,致左足內側疼痛,在家休息3周后,活動中該處仍疼痛,休息可減輕,持續近半年來院就診。拍攝足負重正位片,提示平足畸形伴副舟骨。診斷為先天性副舟骨和繼發性扁平足,給予手術矯形后,足縱弓恢復、傷口無紅腫、滲出,恢復良好,疼痛明顯減輕。
【基本信息】女、12歲
【疾病類型】先天性副舟骨、繼發性扁平足
【就診醫院】山西省人民醫院
【就診時間】2021年5月
【治療方案】手術治療(左脛后肌腱止點移位+左跟骨截骨內移+副舟骨切除術)
【治療周期】住院治療8天,1個月門診隨訪
【治療效果】恢復足縱弓、傷口恢復良好,疼痛明顯減輕
一、初次面診
患者被家人陪同來醫院,走路時左腳因為疼痛一跛一跛的,自述半年前在一次活動中扭傷左腳,家人覺得扭傷腳很常見,就以休息為主,但是患者休息一段時間后,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癥狀明顯減輕,而且持續時間較長,達半年之久,這才引起家長重視,于是帶到醫院就診。經過簡單的溝通,讓患者脫鞋站在墊子上,目測發現雙足與正常情況不大一樣,足弓較正常人低,左足內側可觸及骨性隆起,建議患者行足負重正側位及跟骨軸位片,影像學檢查提示:雙足弓變低,左足副舟。根據患者的病史,查體和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先天性副舟骨和繼發性扁平足。
二、治療經過
患者病情診斷明確后,建議患者及其隨同家屬辦理住院,采取手術治療。起初患者以及家屬有一些恐懼,我簡單的為患者介紹了扁平足相關知識以及手術的必要性后,患者及家屬慢慢放下顧慮,并同意住院行手術治療。住院后完善了相關術前檢查后,第3天安排了手術,手術方式為左脛后肌腱止點移位+左跟骨截骨內移+副舟骨切除術。術后復查足負重正側位及跟骨軸位片,足縱弓較前有所改善。
三、治療效果
患者手術很成功,復查足負重正側位及跟骨軸位片,足縱弓較前有所改善。術后第7天患者傷口已經無紅腫、滲出,傷口愈合良好,疼痛明顯減輕,住院8天后,患者傷口干燥,無紅腫、滲出,無感染跡象,準予出院,回家休養,并于1個月后來醫院復查。出院前,特別叮囑患者,隨時關注傷口有無紅腫、滲出,皮緣有無發黑,據此判斷有無感染、皮緣壞死的跡象,如有異常,應立即復診。
四、注意事項
本病例中的小患者順利完成手術,足弓恢復,大大提高了生活質量,再也不用擔心因行走距離過遠導致的足部疼痛,真心為其感到開心。雖然在家中自行休養,但也同樣需要注意傷口局部的變化,出院后2-3天換藥一次,術后3周拆線,建議拆線分2次完成,第一次間斷拆一半的線,第二次拆除剩下的縫線。1個月、3個月、6個月建議復查,看看內植物及矯形后的骨頭有無移位,是否丟失手術后的復位狀態,截骨處是否愈合。1年后恢復良好后,可擇期取出內植物。日常生活中,建議選擇足弓支撐良好的鞋子,鞋幫穩定舒適。如果過度運動或者行走后,建議適當休息放松,可使用足底按摩器輔助。術后,可運用足踝泵幫助鍛煉足踝部的穩定性。
五、個人感悟
扁平足不容易被發現,常常是因為活動頻繁后出現足部不適,長期不能得到緩解而就醫,如該病例患者,索性的是經過治療后癥狀得以緩解。建議扁平足患者積極介入正規治療,影像學檢查后,如果足縱弓降低較少者可以先佩戴矯形鞋治療,定期門診復查;如果沒有改善,甚至加重,應及早手術,避免周圍肌肉、軟組織長期因為受力不當而產生慢性損傷;如果足縱弓就診時就已經明顯降低,建議及早手術。
骨性關節炎、運動損傷、交叉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肩袖撕裂的診治及骨科術后康復、運動損傷康復等。
脊柱、關節外科的診斷治療。
人工關節置換、四肢創傷、糖尿病足的保肢治療及小兒骨科疾患的診治。
髖膝關節階梯治療,無痛、微創髖膝人工關節置換,運動損傷微創治療,肩、髖、膝關節鏡下治療,頸腰椎退變性疾病常規、微創治療,關節周圍骨折,尤其是無痛、快速、微創的髖膝人工關節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