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chǎn)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帕金森病是由黑質(zhì)和黑質(zhì)紋狀體系統(tǒng)變性的一種慢性疾病。臨床以肌強直、運動減少、震顫和體位改變?yōu)橹饕卣鳌6嘁娪谥欣夏耆耍鸩【徛鸩竭M展。常以動作不靈,肢體發(fā)硬或舉動僵直不便等為首發(fā)癥狀。常見護理問題包括:(1)軀體移動障礙;(2)有外傷的危險;(3)語言溝通障礙;(4)知識缺乏;(5)自尊紊亂;(6)營養(yǎng)不足;低于機體需要量;(7)舒適的改變。
軀體移動障礙
相關因素
神經(jīng)、肌肉受損;運動減少,隨意運動減弱。
肢體震顫與肌強直發(fā)作,運動障礙。
主要表現(xiàn)
動作不靈活,肢體僵硬。
慌張步態(tài),運動減少、減慢。
行走時起動與終止均困難。
護理目標
病人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運動功能。
病人能自主且安全地移動軀體。
護理措施
評估活動能力的基礎水平。
評估四肢有無震顫、強直及其程度。
給予足夠的時間完成ADL訓練,必要時給予幫助。
指導并協(xié)助病人活動;指導病人學會利用輔助設施(如床欄和扶手等)自主移動軀體。
鼓勵病人行走時保持正確姿勢,擺動雙臂并目視前方。
移開環(huán)境中的障礙物。
重點評價
體位變化與軀體協(xié)調(diào)性的關系改善程度。
軀體活動障礙的適應性是否得到提高。
病人是否能夠自主且安全移動軀體。
語言溝通障礙
相關因素
咽喉及面部肌肉強直,運動減少、減慢。
主要表現(xiàn)
講話變慢而聲低,語調(diào)平坦、低沉,呈吟詩狀語言,重復語言,且聲音逐步變低。
護理目標
病人能表達自己的需要。
建立有效的交流方式。
護理措施
將傳呼裝置及日常用品(手紙、水杯、眼鏡等)放在病人伸手可及處。
給病人足夠的時間表達清楚自己的需要。
不對病人說有損病人自尊的話(如結巴、說話含糊不清等)。
鼓勵病人大聲朗讀,多參與親友的交談。
溝通時,以誠懇的態(tài)度對待病人。
必要時提供替代的交流輔助工具,注意病人的身體語言所提供的信息。
重點評價
病人書寫與語言交流的能力是否得到改善。
病人能否表達自己的需要。
有外傷的危險
相關因素
肌強直發(fā)作。
運動障礙-姿勢反射失調(diào)等。
直立性低血壓致頭暈或體位不穩(wěn)。
主要表現(xiàn)
病人隨意運動減少,始動困難(起坐、起床時)。
肢體震顫、抖動,持物困難。
行走時步距減小,體態(tài)屈曲、前沖,容易跌倒。
護理目標
病人不發(fā)生受傷、跌倒。
病人能安全的家庭及住院休養(yǎng)環(huán)境。
病人及其家屬能講述潛在的危險因素。
護理措施
移開障礙物,路面防滑,廁所防滑,確保環(huán)境安全。
病人入廁下蹲及起步困難時,予以高位坐廁。
端碗、持筷困難時,備金屬餐具。
從事日常活動時不要登高,不要操作高速運轉(zhuǎn)的器械(輕病人)。
運動鍛煉時注意適宜的運動量與幅度,避免過勞。
必要時予在生活協(xié)助,如倒大小便、喂飯等ADI協(xié)助,防止燙傷。
病人外出活動或沐浴時,應有人陪護在旁給予幫助。
指導病人學會使用輔助設施,如扶手、床欄等。
重點評價
環(huán)境中潛在危險因素是否消除,如活動場所是否光線暗,地面滑,鞋子不合適等。
病人起步、起床、起站及持物情況是否得到改善。
監(jiān)測病人病情及是否有跌倒或受傷。
知識缺乏
相關因素
對病情及其進展預后了解。
對治療不了解。
主要表現(xiàn)
不能正確對待疾病,不能積極配合和主動參與治療護理及康復活動。
有焦慮、憂郁、孤獨或者產(chǎn)生悲觀厭世消極情緒。
不會自己調(diào)節(jié)藥物劑量及正確對藥物副作用。
護理目標
病人及其家屬能理解病情、病程及預后。
病人及其家屬能夠積極配合并主動參與治療護理活動。
病人及其家屬能夠敘述飲食、運動、用藥等注意事項。
護理措施
耐心解釋疾病及其治療情況,如起病慢,呈漸進性。治療目的是緩解癥狀,預防并發(fā)癥,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zhì)量而不能阻擋病情慢性進展。
鼓勵病人自我護理,進行ADL訓練,避免依賴他人。
與病人及其家屬討論常用藥物的潛在副作用及其注意事項。
對病人實施語言訓練、飲食、活動及排泄等有關指導。
重點評價
病人及其家屬對疾病進展、預后及治療護理措施的了解與掌握程度。
病人參與治療護理活動的意識與態(tài)度。
自尊紊亂
相關因素
身體形象改變。
生活依賴他人照顧。
主要表現(xiàn)
不配合、不參與治療護理活動。
不愿進入公共場合,不參與社交活動,回避人際交往。
沉默寡言,整日悶悶不樂。
護理目標
病人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并積極實現(xiàn)自我價值。
護理措施
鼓勵病人表達并注意傾聽其心理感受。
與病人討論身體健康狀態(tài)改變對自身的影響。
鼓勵病人及其家屬正確面對疾病,努力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系統(tǒng)。
糾正錯誤觀念,提供正確信息。
教會病人必要的自我護理方法,努力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提高生活質(zhì)量。
必要時提供隱蔽的環(huán)境,尤其是協(xié)助飲食、起居、排泄等生活護理時。
重點評價
注意有關自我認知、自我評價的語言。
感受被愛及被尊重的程度。
支持系統(tǒng)是否有效。
營養(yǎng)不足,低于機體需要量
相關因素、
吞咽困難。
由于震顫、肌強直、機體需要量增加。
主要表現(xiàn)
病人體重下降。
病人倦怠無力,精神委靡。
食物攝入相對/絕對不足。
護理目標
病人能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素。
病人能保持或恢復良好的營養(yǎng)狀態(tài)。
護理措施
進食時保持坐位或半坐位,集中注意力,并給病人充足的時間緩慢進餐。
予以高熱量、低蛋白、制作精細的小塊食物或粘稠糊狀不易返流的食物。
根據(jù)病人所需,安排合理的飲食結構,增加不足部分營養(yǎng)素的攝入。
病人癥狀波動,震顫加劇及肌強直發(fā)作后予補充足夠的營養(yǎng)。
必要時鼻飼流質(zhì),保證營養(yǎng)供給。
每周測體重1次,動態(tài)觀察體重變化。
重點評價
病人吞咽困難的程度(液體、固體、藥物或糊狀等),了解有無嗆咳及返流。
病人營養(yǎng)改善及體重變化情況。
舒適的改變
相關因素
肌肉痙攣、肌強直所致疼痛。
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致尿潴留、腹脹等。
主要表現(xiàn)
局部肌肉疼痛難忍。
病人煩躁不安,不能正常入睡。
病人腹脹,腹部膨隆,二便不暢。
護理目標
病人疼痛減輕或消失,自感舒適。
病人二便通暢。
護理措施
安慰、關心、體貼病人、避免病人過分緊張。
按摩受累肌肉,必要時遵醫(yī)囑予以肌肉松弛劑或止痙止痛劑。
給予含纖維素豐富的蔬菜、水果,鼓勵多飲水,促進腸蠕動。
按摩腹部,鼓勵多作腹部運動,必要時予以緩瀉劑。
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訓練膀胱功能。
必要時予以留置導尿管。
重點評價
病人肌強直的程度是否減輕,持續(xù)時間是否縮短以及部位變化等。
病人大小便是否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