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我們通常說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與“病”含義不同。“疾”是指不易覺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為“病”。這種患疾的狀態,現代科學叫“亞健康”或“第三狀態”,在中醫學中稱“未病”。
1、精神緊張,焦慮不安
2、孤獨自卑,憂郁苦悶
3、注意分散,思考膚淺
4、容易激動,無事自煩
5、記憶閉塞,熟人忘名
6、興趣變淡,欲望驟減
7、懶于交往,情緒低落
8、易感疲勞,眼易疲倦
9、精力下降,動作遲緩
10、頭昏腦脹,不易復原
11、久站頭暈,眼花目眩
12、肢體松軟,力不從愿
13、體重減輕,體虛力單
14、不易入眠,多夢易醒
15、晨不愿起,晝常打盹
16、局部麻木,手腳易冷
17、掌掖多汗,舌燥口干
18、目干低燒,夜常盜汗
19、腰酸背痛,此起彼安
20、舌生白苔,口臭自生
21、口舌潰瘍,反復發生
22、味覺不靈,食欲不振
23、反酸噯氣,消化不良
24、便稀便秘,腹部飽脹
25、易患感冒,唇起皰疹
26、鼻塞流涕,咽喉腫痛
27、憋氣氣急,呼吸緊迫
28、胸痛胸悶,心區壓感
29、心悸心慌,心律不整
30、耳鳴耳背,易暈車船
“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按中醫觀點而論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臟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有了疾病除積極尋找除疾之法外,還積累了許多預防疾患的措施。《黃帝內經》有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由此可鮮明地看出我們的祖先已認識到對疾病應“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