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前往醫院體檢的人不少。有人說,看到大家挨個排隊讓醫生摸摸腦袋、捏捏耳朵,然后用鉗子把嘴巴撐開的樣子,感覺人就像一部機器。當時這種感覺并不強烈,不過十多天后檢查報告發下來,發現這個比喻實在恰當不過。
當我根據檢查報告在網上搜索如何“對癥下藥”,居然發現網上好幾份一字不差的醫生建議。這才知道,所謂醫生建議(正如早有人說過的),早就設置成標準化格式,醫生不過根據狀況復制上去而已。這樣的標準化體檢,一般也不會出什么差錯。所謂科學,不就是可以重復驗證的規律嘛。哪里出了狀況,該用什么藥去對付,想必在“科學”眼里都是可以格式化的。
但話說回來,人畢竟不是機器,儀器也并非萬能,有時候還是要“人性化”一點。即便病癥一樣,程度也有千差萬別,電腦更非人腦,無法做到那么“以人為本”。以前就有過報道,一患者因為咳嗽、氣喘到醫院。在幾家醫院做胸透,結論是感染性肺結核或過敏性哮喘,但吃藥后仍不見好,反而病情加重,于是住院做核磁共振,發現咽喉有類似惡性腫瘤病變癥狀,開刀檢查卻未發現癌細胞。原來,這位病人不過是氣管吸入了異物——這原本是醫生憑經驗很容易判斷出來的。
這個事情太值得思考了。至少說明一點,體檢還是應以儀器檢查和醫生判斷相結合為好,太過標準化——省事是省事,卻難保“掛一漏萬
”。